化疗间歇期,患者身体悄悄发生了变化……如何应对?
化疗间歇期,患者身体悄悄发生了变化……如何应对?
随着医学的进步,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是日新月异,虽然新的治疗方式、药物不断涌现,但化疗仍是肿瘤综合治疗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大多数患者在医院治疗一两天、或三五天就可以出院,居家间歇期是抗肿瘤治疗的延续,是调整肿瘤患者身体状态和心理状况的重要缓冲带。化疗回家后患者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个化疗周期是多久?
化疗周期是这一轮治疗开始的第一天到下一轮治疗开始之间的时间,它是根据化疗毒副作用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来设定的,通常一个周期为21天或者28天。化疗间歇期的主要作用是让身体通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
化疗间歇期,患者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1.化疗后第一周
(1)恶心呕吐急性恶心呕吐发生在给予化疗药物24小时内,一般为给药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到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内缓解。延迟性恶心呕吐发生在给予化疗药物24小时之后,用药后48-72小时达到最高峰,可持续6-7天。
(2)腹泻可在化疗后几天至几周出现,大部分在化疗后一周内缓解。
(3)头晕、疲劳一般化疗后第2天会感到疲乏、头晕,可能持续数周。
(4)口腔溃疡一般出现在化疗开始后第4-7天,10-14天达到高峰,停止化疗后两三周内消失。
2.化疗后第2周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需要严密监测。
(1)骨髓抑制一般在化疗后7-10天出现,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持续3-5天。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药停止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第21-28天恢复正常。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的稍晚,化疗后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
(2)皮疹化疗导致的皮疹一般出现在治疗后1-3周,第3-4周达到高峰,主要出现在上半身,也可以分布全身,伴有瘙痒。
(3)化疗手足综合征多出现在化疗后2-21天,表现为皮肤瘙痒、手部皮肤出现红斑、肢体疼痛、手指红肿、足部皮肤粗糙、局部皮肤破损等,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
(4)脱发脱发是可逆的,通常发生于首次化疗后2-3周,但是否脱发取决于接受的化疗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停药后6-8周会逐渐生长。
3.化疗后第3周
人体开始对化疗的损伤进行修复和补充。
化疗间歇期,患者如何应对?
1.休息与活动
(1)充足的睡眠是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关键。在化疗间歇期要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睡前泡脚或者喝一杯牛奶,回忆愉快的经历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副作用小的安眠药。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温湿度适宜。
(3)坚持锻炼身体,适度活动,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身体状况良好时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适当的运动能提高肌肉收缩力和灵活性,减轻疲乏,也能缓解疾病带来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活动量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避免劳累。
(4)避免在阳光下曝晒。出现手足综合征时,出门应注意擦防晒霜;冬天时也只能在有阳光的窗户后晒晒太阳。
2.合理饮食
(1)均衡饮食有助于提高患者抵抗力。饮食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少吃多餐。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腌制、烟熏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食物色、香、味的搭配,提高食欲。
(2)多喝水。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日饮水量2500毫升以上,可以喝果汁、牛奶等。
(3)口腔有溃疡时,吃松软、清淡的食物,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4)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预防窒息,保持口腔清洁,呕吐严重者返院观察。
3.定期复查血象
(1)一般间隔3-4天左右复查一次血常规。
(2)白细胞减少可能没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乏力,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注意个人和口腔卫生;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
(3)当白细胞<2.0×109/L、粒细胞<1.0×109/L时,需要遵医嘱注射升白针。血小板<50×109/L,需注射升血小板针;如果血小板<20×109/L,需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70g/L,需输注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应及时补充铁剂,必要时吸氧;同时多吃含有维生素B12、叶酸等食物。
4.保持良好心态
(1)好的心态有助于减轻化疗副作用,根据患者的爱好,可播放爱听的音乐、视频等分散注意力,放松身心。
(2)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家人和朋友给予情感和精神上支持,给予患者治疗的信心。必要时,可咨询专业的心理科医生。
5.其它
(1)携带PICC导管 患者至少一周去正规医院进行一次维护。
(2)预防血栓 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化疗后容易乏力,卧床时间长,易引发血栓,故需在家进行预防血栓的功能锻炼,比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运动等。
(3)呼吸功能锻炼 可以选择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吹气球、爬楼梯等。
(4)脱发 患者可以考虑剪短头发或剃光头,或者使用围巾、假发、头巾或帽子。
(5)如有出院带药,按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6)注意大小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
(7)学会自我监测体温、血压、脉搏等,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或去就近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