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月圆人圆事事圆
今日元宵!月圆人圆事事圆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其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孝感地区的元宵节传统习俗,带您领略这一节日的独特魅力。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我们迎来乙巳蛇年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高潮,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候,尤其是元宵灯火,更是象征光明、喜庆和吉祥。孝感民间流传着“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可见元宵节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以灯为俗、流光溢彩的狂欢之夜,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闹花灯包括放灯和观灯,放灯、观灯都是上元盛事。
市高新区丹阳办事处东苑社区开展“巧手做花灯 幸福闹元宵”主题活动。
旧时的孝感,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或天井、天窗悬挂天灯。闹花灯是元宵节有别于其他节日的最重大、最欢快的娱乐活动。灯的种类繁多,如五龙捧圣灯、三元及第灯、走马灯、虾子灯,不一而足,热闹非凡。
玩龙灯
玩龙灯又叫舞龙、龙灯舞、耍龙灯,是汉民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舞龙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当时用于求雨。汉代画像石上已刻有戏龙的娱乐场面。舞龙与灯节、灯艺结合,龙灯就演化出来了。
祥龙出灯。
孝感的龙灯,身子大多用多节竹笼制成,在每节竹笼外用透明纸糊上,笼里装置蜡烛,夜间点燃。“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等形形色色的艺术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太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杨店龙灯在孝感被称为“杨店高龙”,是湖北省舞龙文化中的佼佼者。
杨店舞龙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狮子、采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耍狮子、狮子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每逢元宵佳节或其他重要节庆,都要开展舞狮活动,伴以锣鼓、鞭炮,以示庆祝。
应城魏河舞狮。
舞狮的方法,一般由两人合作扮演一头大狮子,一人作狮头,一人作狮身狮尾。作狮尾的人要一只手紧紧抓住作狮头那人的腰带,以防耍狮时脱节;另一只手要将狮子的尾巴不时摆动,让狮子显露出“摇头摆尾”的动态。另有一人扮作武士。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开拳踢打,诱发狮子起舞。狮子动作力求逼真,有舔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其惟妙惟肖的程度,或令人捧腹大笑,或赞叹不已。节日的欢快显露无遗。
吟灯联、猜灯谜、赏灯诗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古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
应城元宵灯谜会。
吃汤圆
孝感元宵节有吃汤圆的习俗。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此日还有吃“月半粑”的习惯,“月半粑”是孝感民间久已成习的一种元宵小吃,一般用荞麦粉做成,状如馒头般大小,用小蒸笼蒸熟,吃起来有一种清香扑鼻的味道。人们常说“吃了月半粑,准备种庄稼”。
抬故事
每年的春节或元宵节,肖港镇金神村(古称“金神庙”)有一项特殊的、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抬故事。这里的抬故事始于宋代。金神村地势东高西低,俗称“半河半岗”,河田号称“水袋子”,岗地号称“旱包子”,下雨河田遭水灾,不下雨岗地闹旱灾,遭灾时往往伴随瘟疫流行。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金神庙先民们只好把战胜灾难的希望寄托在天神身上,抬故事的风俗就是起源于他们向天神祈福的美好愿望。
肖港“抬故事”。
旧时,一些地方还要请戏班或民间艺人演唱戏剧或曲艺节目,热闹非凡。旧时孝感流传着这样两副对联:
千家春不夜,人在锦簇中,五夜星桥连月阙;
万里月连宵,春辉碧落际,六街灯火步天台。
晴空一镜悬明月,千门挂红灯,灯火连佳节;
夜市千灯照碧云,万里绽银花,花团闹元宵。
闹罢元宵,过罢十六,十七日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忙自己的活路,各寻生计。所以旧时有谚语说:“十五玩过,十六混过。”“年过月半尽,打鼓的打鼓,落囤(tén)的落囤。”意思是过罢月半,各行各业都去干各自的活。
愿你带着这份灯火里的温情、月光下的期许,奔赴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