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澳门最神秘的历史地标
大三巴牌坊:澳门最神秘的历史地标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这座巴洛克式建筑遗址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被誉为“立体的圣经”。它不仅是澳门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展现了澳门独特的文化底蕴。
历史传奇:大火中的奇迹
大三巴牌坊原名“圣保禄”教堂,始建于1602年,直到1637年才完全竣工。这座教堂附属于圣保禄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594年,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主要用于实施西方教育、培养传教士进入中国等地。1835年1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教堂付之一炬,但令人惊叹的是,教堂的正面前壁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这座矗立在澳门的宏伟建筑,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建筑艺术:中西合璧的杰作
大三巴牌坊的建筑设计采用意大利巴洛克风格,整体以花岗岩建成,宽23米,高25.5米,上下可分为五层,自第三层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顶部则是一底边宽为8.5米的三角形山花;顶层两侧分别雕有太阳、月亮、星辰,最顶上立着一个象征天主教的十字架。其余几层也分别镶嵌、雕刻着一些形态各异的基督教艺术群像,立有圣徒塑像、圣婴雕像以及圣母像,并用40多根圆石柱装饰。同时,由于教堂是由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日本天主教徒工匠协助建造,使得教堂融入了许多东方建筑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石狮、汉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元素。
牌坊第一层有三道入口,并有十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大门两侧各三支,侧门一边各两支;正中间的主门门楣上写有拉丁文“MATER DEI”,意为“天主圣母”,表示教堂供奉的是圣母玛利亚;两侧的门楣则是由字母组成的“I”“H”“S”图案,是拉丁文“Jesus Hominum Salvator”的简写,意为“耶稣是人类的救主”,也是耶稣会的标志。
第二层的主题是“使徒的使命”,四周分立了四个耶稣会圣徒的塑像,最初这些塑像是镀金的,面孔与手均涂成红色,但如今已不复存在。这些塑像从左至右分别是耶稣会第三任会长博尔吉亚、罗耀拉、沙勿略、青年学生主保贡萨格,每个铜像的底座均有代表其名字的字母。墙壁则由十枝科林斯柱式及三个窗口组成,窗楣上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榄树装饰,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龛,分别置有四位天主教圣人的铜像。
第三层是装饰最丰富的一层,其主题是“圣母的慈爱”,墙中央设有一深凹的拱形壁龛安放了一座圣母玛利亚的铜像,两侧各有三个天使浮雕;此外,中央共有六枝混合式壁柱,两侧以方尖柱代替壁柱,是下面两层柱体的延续,各柱间均以浅浮雕装饰缀以七头龙;璧柱左侧是智慧之树和一只七头怪兽,其上有一圣母浮雕,侧有中文“圣母踏龙头”字样,而右边对称位置上则是精神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上有海星圣母浮雕。在柱组外边是一涡卷,右边是一骷髅及中文字“念死者无为罪”; 左边则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则是“鬼是诱人为恶”,此层最外侧两块墙身有两条带有圆顶之方尖柱,而墙侧则设有中国舞狮造型的滴水狮子。
第四层的主题是“人类的救赎”,中间是耶稣圣龛,两侧有耶稣受难的刑具浮雕,往外由四枝混合式壁柱组成,柱间以天使浅浮雕点缀。
文化价值: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大三巴牌坊不仅是澳门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它将巴洛克建筑艺术与东方元素完美结合,展现了17世纪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长期受到中外建筑人士的高度评价。
旅游攻略:实用游览建议
大三巴牌坊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炮台山下,全天开放,免费参观。游客可以乘坐17、18、8A、19路公交到达。建议游客在周日或公众假日前来参观,因为届时会有学校表演团演出中国传统舞蹈。此外,牌坊背面的铁架楼梯可供游客免费攀爬,建议一定要站在大三巴上看看澳门的老城区。内侧广场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教士的墓室也值得一看。
大三巴牌坊不仅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之一,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这座牌坊原名“圣保禄”教堂,在1835年的一场大火后仅剩一面墙屹立不倒,如今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景点。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还展示了澳门独特的文化底蕴。如果你来澳门旅行,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