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自相矛盾:理性与经验的张力
休谟的自相矛盾:理性与经验的张力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性论》中,休谟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理性与经验、信念与习惯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哲学命题。本文将探讨休谟哲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方面:自相矛盾。
理性与习惯的对立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的信念并非建立在理性之上,而是源于习惯和重复。他写道:“信念无法使我们的认知发生增减,而只是改变了我们想象该认知的方式……感知在其最初出现之时,我虽然不能由其推出一个结论,可是在后来的经验中,我们不断遇到其通常结果,它便能成为我们某一信念的基础。”(休谟,《人性论》,第108页)
休谟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的形成过程是直接的,不依赖于任何新的推理活动。他说:“我发现,并断言:伴随当前感知而来、并由过去诸多感知与多次结合所产生的这个信念是直接发生的,而非经由任何理性或想象的新的活动。”(同上)这种观点直接挑战了理性主义的传统立场,即认为知识和信念应该建立在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的基础上。
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
休谟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不仅体现在认识论领域,还扩展到了政治哲学。他对当时流行的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的理性主义预设的局限性。休谟将社会契约论分为三个层次:意志论、利益论和完备理性预设。他认为,即使在理性能力不完美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基于利益考量而服从政府,这表明社会秩序并不完全依赖于理性的承诺和契约。
休谟指出:“如果所有的人都具备完美的理解力,总是能认清自己的利益,那么就只有一种形式的政府能够得到人们的服从,那就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上,并为每个成员所充分盘察的政府。但这样完美的状态远远超出了人性的可能。”(休谟,《人性论》)
这种观点不仅挑战了契约论的意志论基础,还揭示了理性主义预设的局限性。休谟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而社会秩序的维持更多依赖于习惯、习俗和利益考量,而非纯粹的理性推理。
因果性理论的矛盾
休谟哲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因果关系的分析,这引发了著名的“新休谟争论”。一方面,休谟否认我们能够通过理性认识因果必然性,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不过是习惯性的联想。他说:“因此我们就可以发现,任何有理性的、谨慎的哲学家,从不曾妄图给任何自然运作指出最终原因,或清楚地表明在宇宙中产生任一结果的那种力的活动。”(休谟,《人性论》)
然而,另一方面,休谟又似乎承认了某种形式的因果实在论。斯特劳森等学者指出,休谟在文本中经常使用“因果力”这样的表述,暗示了他对因果必然性的认可。例如,休谟写道:“自然使我们远离她的秘密,她只使我们知道物象的少数表面的性质;至于那些物象的作用所依据的那些力和原则,自然都向我们掩藏起来。”(休谟,《人性论》)
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休谟哲学中理性与怀疑之间的张力。他既承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又否认了我们通过理性认识这种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怀疑的因果实在论”体现了休谟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认识。
结语
休谟哲学中的自相矛盾,与其说是逻辑上的错误,不如说是对人类认知本质的深刻揭示。他通过揭示理性与经验、信念与习惯之间的复杂关系,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立场,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休谟的哲学不仅展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启示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又要对人类认知的能力保持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