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再曝中国移动扣费乱象:从个案到维权全攻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再曝中国移动扣费乱象:从个案到维权全攻略

引用
东方财富网
9
来源
1.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8313172293130.html
2.
http://it.people.com.cn/n/2014/1206/c1009-26160587.html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615147722947662&wfr=spider&for=pc
4.
http://tech.sina.com.cn/t/2014-03-30/13179283320.shtml
5.
https://m.c114.com.cn/w220-873473.html
6.
https://finance.sina.cn/2024-03-22/detail-inapemis6300613.d.html
7.
https://www.cena.com.cn/infocom/20100705/22088.html
8.
https://m.c114.com.cn/w2186-522425.html
9.
http://www.sdcourt.gov.cn/zblzqfy/378630/379128/1151488/index.html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将聚光灯投向中国移动,曝光了其在海南、北京等地存在的扣费乱象。这一报道不仅揭示了个别用户的遭遇,更折射出电信运营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01

从个案到乱象:央视曝光的扣费迷局

2024年3月,济南市民张先生在中国移动营业厅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推荐他办理一张副卡,并承诺“只要不使用就不会产生任何费用”。然而,半年后这张未曾使用的副卡开始每月扣除10元服务费,且中国移动方面表示已通过短信提醒用户,但用户坚称从未收到相关通知。

无独有偶,2010年7月,海南移动用户黄生精发现其手机在仅打了7个漫游电话的情况下,就被多扣了8分钟的通话费,涉及金额2.32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计费差错率高达4.3%,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万分之一标准。统计学家安鸿志指出,这种情况属于“极小概率事件”,按照概率论理论,用户大约每3000亿年才会遭遇一次。

02

扣费乱象背后的KPI困局

这些看似偶然的个案,实则揭示了中国移动扣费乱象的冰山一角。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移动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国移动引入了较为先进的KPI管理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用户饱和,完成KPI指标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追求业绩增长,一些基层员工不得不采取各种“创新”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 擅自为用户开通增值业务
  • 拆分套餐数据以增加收入
  • 直接多扣用户话费

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提升了业绩,却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也违背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03

用户维权:从发现问题到讨回“被消费”

面对扣费乱象,用户并非无计可施。以下是一套完整的维权指南:

  1. 核查账单:定期检查手机账单,重点关注不明扣费项目、金额和时间等细节。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保存相关证据,如账单截图、短信通知或通话记录。

  2. 联系运营商:拨打客服电话(如移动10086、电信10000、联通10010),说明情况并要求解释扣费原因。如果客服无法解决问题,可要求升级处理或直接向相关部门反映。

  3. 取消自动续费:检查并取消不必要的自动续费服务。具体操作如下:

    • 微信:进入“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自动续费”
    • 支付宝:在“我的”-“设置”-“支付设置”中找到“免密支付/自动扣费”
    • 苹果设备:通过“设置”-“个人中心”-“订阅”
  4. 进一步维权:如果运营商无法解决问题,可向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投诉。此外,还可拨打工信部投诉热线12381,或通过12315消费者协会进行举报。必要时,可寻求法律途径,咨询律师或提起诉讼。

04

防患于未然:如何避免被扣费

除了积极维权,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 定期查看账单:养成定期检查手机账单的习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谨慎开通服务:不要轻易开通不明增值服务,特别是自动续费类项目。
  • 注意信息安全: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防止诈骗软件导致额外扣费。
  • 选择透明套餐:尽量选择资费结构清晰的套餐,避免复杂计费方式带来的困扰。
05

通信行业的反思与展望

中国移动扣费乱象的曝光,不仅是一次企业危机,更是对整个通信行业的一次警醒。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企业更应重视用户体验和权益保护。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从根本上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是应对各类消费陷阱的关键。只有当每一个消费者都成为理性、成熟的市场参与者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而不是成为技术滥用的牺牲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