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保塌工程:守护我们的饮用水源安全
河道保塌工程:守护我们的饮用水源安全
2021年6月,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某镇村级河道存在河岸塌陷问题。经现场查验,发现该河道因疏浚清淤后未进行河岸加固,导致280余米河岸坍塌,不仅影响了河道水质,还威胁到周边农田安全。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属地镇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对河道实施岸坡加固工程,最终完成了300米河岸的修复工作,有效解决了这一环境隐患。
这一案例凸显了河道保塌工程在维护水环境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河道保塌工程已成为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纷纷采取系统性措施推进水源保护工作。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通过实施河长制,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对区域内28条河流进行全面监管。同时,该区还开展了河道垃圾清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累计清运河道垃圾13.7万立方米,拆除旱厕817个,关闭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化养殖场32户。此外,双阳区还投资3.83亿元实施了饮马河双阳段及其支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水质提升、拦河闸重建、塌岸治理等项目,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
在具体技术层面,护岸工程是河道保塌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硬质护岸工程,如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虽然能有效稳定河势,但会降低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阻断水陆生态系统间的联系,形成生态断裂带。相比之下,生态护岸工程则更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选择合适的植被和护岸材料,生态护岸不仅能稳定河岸,还能维持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保持生物多样性。然而,目前生态护岸的研究和应用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食物链关系与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优化生态修复效果。
综上所述,河道保塌工程在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推广生态护岸技术,平衡防洪需求与生态保护,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同时,还需加强跨部门协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护岸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