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涨停潮背后的经济逻辑
新能源涨停潮背后的经济逻辑
2025年2月,新能源板块再次成为A股市场关注的焦点,多只新能源股票涨停。这一轮上涨行情背后,既有政策利好的驱动,也有市场资金的推动,更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支撑和企业基本面的改善。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新能源涨停股背后的经济密码。
政策红利释放,新能源市场化改革提速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新能源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通知要求,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同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扣除差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杨娟指出:“随着新能源规模进一步增加,这种固定的价格可能不利于更好地去反映这种电力供求的关系,同时也不利于建立这种更加能够反映各类资源调节价值以及公平承担成本的价格体系。”
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陈大宇表示:“这次改革为新能源电价市场化配置了场外保障机制,相当于为新能源参与市场在场外上了个‘保险’,免除了新能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后顾之忧。”
资金持续流入,市场热度不减
以国新能源为例,2025年2月5日融资净买入216.53万元,融资余额2.06亿元,较前一日增加1.06%。这表明市场资金正在持续流入新能源板块,为板块上涨提供有力支撑。
高盛的Prime Brokerage数据显示,亚洲周期股连续第三个月被净买入,且买入金额有所增加,资金明显从防御性板块转向周期性板块。其中,日本和中国引领了工业板块的买入趋势,资金流入风险资产。
宏观经济向好,支撑新能源发展
新能源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形成真实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改革对居民、农业用户电价水平没有影响,但工商业用户电价将随电力供需、新能源发展等情况波动。
专家表示,这次改革有利于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各类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体现,更好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企业业绩向好,基本面持续改善
风电领域,2025年国内海上风电加速发展,预计新增吊装规模将超过8GW,同比增长超50%。深远海开发持续推进,海上风机招标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10GW增至12GW左右。陆上风电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风机招标量达到111.5GW,同比增长约100%,创下历史新高。
储能市场,全球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预计2024/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达34.8/45.6GW,欧洲为11.5/14.1GW,美国为13.1/16.3GW。大储能装机为主要类型,2023年全球大储能新增装机32.7GW,预计2024/2025年新增装机57.8/77.8GW。
光伏领域,虽然需求增速放缓,但BC电池技术受到市场青睐。隆基绿能等企业已率先布局BC电池技术,多家能源央企开始对BC电池组件进行集采。
氢能领域,绿氢项目加速推进,电解槽作为核心装备面临市场竞争。燃料电池上市企业质素高、业绩表现弹性可观,政策导向明确时或激发板块活力。
风险提示:理性看待新能源投资
尽管新能源板块前景向好,但投资者仍需理性看待。新能源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瓶颈、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落地效果不确定等。此外,股价上涨已部分反映了市场预期,后续走势将更多取决于企业实际业绩表现。
综上所述,新能源板块的涨停潮反映了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乐观预期。在政策红利释放、资金持续流入、宏观经济向好以及企业基本面改善的多重驱动下,新能源行业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度。但投资者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关注潜在风险,做好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