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狂犬病疫情:文明养犬再引热议
广州狂犬病疫情:文明养犬再引热议
2017年,广州市统计狂犬病暴露例数达166324人,日均约289人被狗咬伤。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城市养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广州发生的动物伤人事件屡见不鲜。2019年8月,白云区一公司内,电工张某被3只罗威纳犬袭击致死。事后,该公司法人代表及门卫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刑事拘留,涉事犬只已被隔离控制。
为应对这一挑战,广州市不断完善养犬管理制度。根据《广州市养犬管理条例》,危险犬被明确定义为包括攻击性强的烈性犬、体型巨大的大型犬等。具体禁养品种包括比特斗牛梗、阿根廷杜高、巴西非拉狗等36种犬类,以及肩高超过71厘米的犬只。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5年1月21日起,中华田园犬不再被视为危险犬,允许合法饲养。这一政策调整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灵活性,但也引发了对养犬管理效果的担忧。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11月,广州发生多起宠物狗疑似中毒死亡事件。据广东省宠物行业协会通报,已确认有超过40只宠物狗因疑似中毒死亡,事件主要集中在11月8日前后。受影响地区包括广州市多个区,除花都区和从化区以外,其他各区都有相关病例,其中白云区、海珠区和番禺区报告的病例数量较多。
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城市养犬管理的复杂性。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危险犬的限制管理,严查处置全市行政区内的禁养犬;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养犬人的文明素养,规范养犬行为。
针对公共场所对宠物投毒的行为,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表示,宠物属于他人财物,投毒人投毒侵害了他人财物,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此外,投毒人的此类行为,可能还面临行政处罚,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实现城市中人与狗的和平相处?这需要养犬人、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养犬人应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文明养犬;公安、城管、街道等部门应加强犬只饲养的管理力度;农业部门应提高犬类疫苗的接种率;卫生部门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养犬的和谐共处,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