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兄弟两肋插刀”背后的包庇心理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兄弟两肋插刀”背后的包庇心理学

引用
煎蛋
17
来源
1.
https://jandan.net/p/104983
2.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13/c40531-24348761-2.html
3.
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26914
4.
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203ed94b00/e75a230ab7.shtml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5%A4%B1%E8%B0%83%E7%90%86%E8%AE%BA/10398601
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7/c_1122171697.htm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67952
8.
https://www.sohu.com/a/165250268_119350
9.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162
10.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article/2020/1671-3710/1671-3710-28-2-329.shtml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A4%B1%E8%AA%BF
12.
https://www.crimina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6623
13.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0606897.html
14.
http://www.cycrc.org.cn/kycg/qsnflyj/201504/t20150423_65353.html
1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2/19/16295112_1139177726.shtml
16.
http://sxxyxfy.sxfyw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0/12/id/4249881.shtml
17.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7b9853e8d9053adc91d6214866bfa900

“为兄弟两肋插刀”这句流传已久的江湖豪言,道出了中国人对“义气”的独特理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义气”有时会演变成对犯罪行为的包庇,甚至成为法治社会的阻碍。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为了朋友或亲人而选择包庇犯罪行为呢?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又是什么?

01

亲缘关系与包庇行为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亲缘关系在包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当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涉及犯罪时,人们更倾向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向警方举报。这种倾向在面对更严重的犯罪时反而更加强烈。研究者魏德曼表示:“我们很吃惊地发现,大多数人即使面对令人发指的道德违规行为,也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这种现象可以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善意和帮助,维护与亲近之人的关系。在家庭或亲密关系中,这种交换往往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正如一位母亲即使发现儿子偷窃老年人的财物,也会出于母爱的本能选择包庇,而不是将其绳之以法。

02

“义气”观念的双重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论语》中提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初之,信以成之。”孟子也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包含了公平正义、道德原则和人际关系的多重含义。

然而,这种“义气”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也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友情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过度的“义气”可能导致对犯罪行为的包庇,甚至成为法治社会的障碍。正如邯郸初中生被杀案中,三名未成年嫌疑人均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犯罪行为可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缺失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个人或家庭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社会层面反思和解决。

03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当个人面临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时,如何做出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冲突往往导致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价值观或信念发生冲突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促使个体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在包庇犯罪的情况下,包庇者可能会通过以下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

  1. 合理化:认为犯罪者是被迫的,或者犯罪行为事出有因,从而减轻自己的道德责任。
  2. 否认:选择性忽视犯罪事实,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状。
  3.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在特定情境下,法律可以被超越,个人情感和关系更为重要。

这种心理机制虽然可以帮助个体暂时缓解内心的冲突,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04

结语

“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复杂性。它既体现了人类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也揭示了在法律与道德冲突时的两难困境。在法治社会中,我们需要在维护亲情、友情的同时,也要坚守法律的底线。这不仅需要个人的道德修养,更需要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文化观念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正义的同时,不失人性的温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