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鹤方壶:新郑春秋故事的见证者
莲鹤方壶:新郑春秋故事的见证者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李家楼一处菜园内,伴随着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的意外发现,众多珍贵文物出土,一对“并蒂莲花”的莲鹤方壶惊动四方。一百年来,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几经流转,分散两岸多地,原本为一对的莲鹤方壶被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其最引人注目的是盖顶仰起的十组双层莲瓣和伫立中央的立鹤。仙鹤昂首而立,引颈欲鸣,双翼舒展,仿佛随时准备展翅高飞。壶腹装饰有精美的蟠龙纹饰,蟠龙龙角竖立,极为生动形象。壶体四面各装饰一只神兽,呈向上攀援姿势,圈足底下则有两条卷尾兽,其头转向外侧,与蟠龙神兽遥相呼应。
莲鹤方壶的工艺特点体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壶体采用了分铸法,即先铸造器身主体,再将附件如仙鹤、双龙耳等与主体连接,进行二次铸造。这种工艺不仅展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此外,壶盖上的双层镂雕莲瓣更是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工艺的精湛,这种在浮雕基础上进行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的技法,使得整个器物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莲鹤方壶出土于郑韩故城,这座古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作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拥有539年的建都史。郑韩故城遗址位于河南新郑洧水与黄水河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形,分为东、西二城。西城中部是宫城,其中的梳妆台基址,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0米,高8米。1961年,郑韩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时期,郑国作为中原文化南移和楚地文化北渐的第一驿站,莲鹤方壶正是中原晋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它既有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又有楚地的流动飞扬,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风貌。
莲鹤方壶的出土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工艺的最高水平,也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公元前707年,东周第二位王周桓王率领周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周桓王还被郑庄公的手下一箭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此战之后,周王室威风扫地,再也没有出兵讨伐过诸侯。这一事件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国势力的崛起,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莲鹤方壶作为新郑春秋故事的见证者,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春秋时期郑国的辉煌历史,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文化交融和政治变革的时代特征。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莲鹤方壶是“青铜时代的绝唱”,也是“时代精神之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