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暴力频发,如何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医疗暴力频发,如何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3年7月,海地首都太子港泰巴尔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医疗暴力事件。超过20名武装分子闯入医院,威胁医务人员,劫持患者,导致这家拥有75张病床的创伤中心被迫关闭。这起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医疗秩序,更凸显了医疗暴力这一全球性难题的严峻性。
近年来,医疗暴力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中国也不例外。2019年12月,北京民航总医院发生严重暴力伤医事件,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被患者家属孙文斌杀害。这起案件引发全国关注,也促使国家加快立法步伐,加大对医疗暴力的打击力度。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是公共场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其秩序。同时,对暴力伤医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处罚规定,强调对医务人员的侵害,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法律上,都应当予以严厉谴责和制裁。
在法律层面重拳出击的同时,各地医院也在积极加强安保措施。以泰州市为例,当地要求医疗机构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者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3‰的标准配备保安员,并在重点部位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二级以上医院还在公安部门指导下设置了警务室,配备了安检机、安检门等设施设备,全面开展安检。
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逐步提升。许多医院开始组织专题培训,教授医务人员如何防范和应对医院暴力事件。培训内容涵盖事前防范、事中应对、事后处理等多个方面,重点强调医患沟通技巧和沟通文书记录的重要性。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暴力问题,仅仅依靠法律制裁和物理防护是远远不够的。改善医患关系,重建信任才是关键。
从个体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的紧张源于多方面因素。医师群体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平均每天出诊时间约7.77小时,每周工作5.77天,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影响了医生的耐心和沟通质量。同时,部分医生存在自我保护意识,过度依赖检查,回避高危患者,这些都影响了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
患者方面,过高的期望值、不愿充分沟通、对医疗技术的误解等因素,也加剧了医患矛盾。此外,市场化环境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要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医师而言,需要减轻工作压力,完善法律法规,减少医疗纠纷滥诉,建立公正高效的调解机制。同时,也要重视医生的主观判断,鼓励个性化治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对患者而言,需要提高医疗素养,树立正确的治疗预期。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普及医学知识和医疗风险意识,帮助患者理解医学的局限性。
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医疗差距。同时,医院管理层应建立有效的医患纠纷处理机制,提供合理的救济渠道,避免医患纠纷的私人化和舆论化。
医疗暴力不仅伤害了医务人员,更破坏了整个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医疗秩序,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共同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