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化综艺中的戏剧表演:以《国家宝藏》王凯表演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化综艺中的戏剧表演:以《国家宝藏》王凯表演为例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208493673_100055621
2.
https://new.qq.com/rain/a/20230906A01YMQ00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00536
4.
http://iguoxue.ifeng.com/54120696/news.shtml
5.
https://wenyi.gmw.cn/2023-10/19/content_36904821.htm
6.
http://paper.people.com.cn/xwzx/html/2018-06/01/content_1869789.htm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16707
8.
https://www.chinanews.com.cn/m/yl/2017/12-03/8391151.shtml
9.
https://www.yangtse.com/content/1231376.html
10.
https://k.sina.cn/article_6414259021_17e51d34d001001x8l.html
11.
https://collection.sina.cn/yejie/2017-12-04/detail-ifypikwt6014559.d.html
12.
http://jsnews.jschina.com.cn/kjwt/202107/t20210708_2812921.shtml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经历着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借鉴戏剧演出形式,融合舞台表现方式,在新技术的赋能下,以“剧式表达”助力观众理解传统文化,激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也让中国故事、中国审美、中国风韵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

01

文化综艺中戏剧表演的作用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剧式表达”,是基于“戏剧”表现形式,围绕传统文化展开的一系列舞台活动。这类节目往往既具备常规综艺节目的对话交流空间,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剧目演出空间”,若要论及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戏剧情境构建,以及对传统美学进行的舞台视觉再造,也需围绕这两类空间来展开探讨。

(一)舞台交流空间的传统美学呈现

采用“剧式表达”方式来阐释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其“对话与交流空间”也通常位于“舞台”之上,此区域主要为节目主持人、受邀嘉宾与专家会谈讨论的区域。

对舞台交流空间的设计通常高度契合主题内容,既充分转化传统文化内涵为舞台形象,又致力于融汇当代舞台视觉元素。如《一馔千年》虽采用高清LED大屏幕、机械车台以及数字电脑灯具作为营造舞台效果的主要设备,但在屏幕影像素材、布景、光效晕染等方面的视觉呈现依然贴合传统文化风格,以求现代舞台表现手段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诗画中国》的舞台设计也突出了对诗画意境的营造。开卷人出场的曲折廊亭、赏卷区布置的松枝盆景、柳黄与群青光色晕染的墙壁、半透明的长廊瓦檐,都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中透出了诗的意蕴、画的境界。除此之外,透明台案、泛黄宣纸、空灵群山、廊台竹林在方寸舞台上交相映衬。以灯珠串联山形、以高台幻化山势、以色光营造空蒙,舞台间“写实”与“写意”彼此交织,显现出对中国画留白技法的运用。

《中华文脉·经典围读会》注重对文字符号的使用,为凸显“历史古今,书籍内外”的节目核心,舞台设计者以“先秦风雅”“泱泱汉风”“大元气象”“大明恒昌”“大清万和”为创作板块,将来自历朝历代的文词佳句刻于巨幅书简之上。被放大的“词牌书简”又化为舞台视觉元素,落地于座谈嘉宾区域之后。符号化的布景形象成为重要视觉支点,有效强化了节目主题及特点。

可以看出,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舞台交流空间的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当代舞美设计的进步,更是将中华传统美学元素进行具象化、符号化的当代转换与创新凝练,为观众营造符合节目文意的视觉意象空间,既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又有效传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文化剧目演出空间的视觉美学诠释

文化剧目演出空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剧式表达”诠释传统文化的主要舞台。该空间内的演出,是以戏剧为路径,对节目所述文化进行拓展与再探索。特定的传播媒介使这一空间内的演出既具有综艺节目特性,又与戏剧表现形式相结合,其特色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其一,当节目将历史典故作为叙事线索进行演剧化创作时,“剧式表达”借戏剧的“假定性”,于观众心理层面创建现实场域与历史事件的假定联结,体现出历史事件的“剧化”。此时,文化剧目演出空间内舞台表演的主要作用是使观众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而戏剧“假定性”在创作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具体而言,文化剧目演出具有传统戏剧的典型特征,“演员是发之于心而形之于外的整体性模仿,观众则是内模拟,他们身在观众席上,心灵中却重演着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产生各种情感上的反应”。在文化剧目演出空间发生的事件及视觉呈现成为观演过程中为观众塑造历史“在场”的关键。围绕“假定性”展开的戏剧化创作方式,也是节目整合“多时空维度”的有效之法。

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舞台历史剧演绎部分,主持人以当代身份参演,跟随剧中演员跨越时空、亲近历史现场、对话历史人物、置身时代画卷。此种演出设定就巧妙借用了戏剧假定性。在节目第二季第八期《茶经》中,文化剧演空间呈现了《茶经》著书人陆羽人生的各个阶段,由主持人引领观众感受陆羽成就《茶经》的前因后果、感悟典籍中“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文智慧。又如《一馔千年》第九期,节目以戏剧演出形式呈现苏东坡的生平轨迹,再现东坡居士人生的重要转折。通过对“东坡平生功业”的戏剧化演绎,节目从侧面展现了“东坡美食”的深层意蕴,引导观众感悟苏东坡诗句文词的精神内涵。

当然,以文化历史剧助力观众沉浸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创作者尊重历史、深入史实。唯有严格考证、悉心体悟年代背景、地域特色、人文内涵,其创作的文化剧目演出才能为观众营造出“历史的在场”。由此延伸,创作者对传统元素的生动解读、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刻画、对古代故事的当代诠释,也是激发观众兴趣、唤醒历史活力、满足当代审美的可行路径。

其二,节目借用舞台表现手法对所述文化进行异质形式的再塑。节目汲取舞台表现形式之长,将不同艺术形式在演出中整合并加以运用,以求多方位、多角度诠释传统文化内涵。也可以说,“剧式表达”将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视化”,助推观众深入感受文化意蕴。

当文化演剧空间内的舞台行动是针对文化精神进行异质形式的再塑、借助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为观众呈现深邃的文化内涵时,契合传统美学观念的时代创新便成为创作关键。如《诗画中国》在表现徐渭《杂花图》的文化演出环节,尝试用音律作画、以画面传音:于水墨晕染,袅袅余音的开卷过程中,江苏民歌曲目《茉莉花》、德彪西的《月光》与格里格钢琴变奏曲共奏。此时古典美学与西方艺术在现代意识的促动下擦碰,流畅的音律与徐渭作品中笔走龙蛇的笔锋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冕《墨梅图》的开卷表演将流行歌曲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于歌曲演唱过程中诗意重现王冕的作画心境,透过宣纸与墨梅之间跨越维度的“对话”表现画家“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人生抒怀。

文化演剧形式未必高度“剧情化”,但演出内容都围绕传统文化展开,是对原有文化气质的延展与重塑。在《诗画中国》之《水图》的剧化演出中,三位演员在本应无形的水中以身化形,通过舞蹈动作的编排演绎出层波叠浪、云舒浪卷、细浪漂漂等十余种水浪样态,并配以绢布纱缎的烂漫形象及波影粼粼的光晕效果。

02

王凯在《国家宝藏》中的表演案例

在《国家宝藏》首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皇帝,演绎“各种釉彩大瓶”的前世传奇。这件“各种釉彩大瓶”烧制于清代乾隆年间,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王凯饰演的乾隆英气十足,非常具有帝王范的霸气。节目中王凯的表演演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不过更重要的是艺人们的表演不仅还原了宝藏背后的故事,还赋予了宝藏新的生命。

谈及自己所饰演的乾隆皇帝,王凯这样评价:“乾隆这辈子,他很顺,一路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他有一种‘迷之自信’,只有这样单纯任性自信的人才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其实在我看来,乾隆是非常骄傲地向世人宣告,乾隆朝的瓷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前世传奇”环节中,王凯版的“乾隆”风度翩翩,一心想要打造出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却被黄公望、王羲之等不同历史朝代的文化名人不理解,甚至连乾隆之父雍正皇帝也现身表达不认同。对于先贤们的质疑,乾隆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观念坚持自己,结果如何,节目中自见分晓。

03

戏剧表演的观众反馈与效果评估

通过小红书上的观众反馈,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表演在文化综艺中的独特魅力和教育意义。观众普遍认为现场演出的感染力远超屏幕观看,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位观众写道:“虽然我只是个小群演,但却是人生第一次体验到,同样是观剧,坐在屏幕前,坐在台下,与坐在台上,由于身份的改变,获得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坐在屏幕前时,一个十几寸的矩形绑架了我的想象力和共情力,毕竟屏幕里的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是如此清晰可见;坐在台下时,演员、道具、和勾引视线的灯光…一切都那么具体地发生在眼前;而坐在台上时,这一切又完全不一样了。我的社会身份在此时暂时隐去了,便不再需要想起我的课题、工作、项目和各种琐碎的杂事,那些都暂时性地归于平静。此刻在戏中,我不再是被无形的障壁所隔开的观众,而代入的是剧本里的身份,亲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几分钟里,我需要忘记自己原本的性格和观念,变成另一个生动的人,尝试幻想出一个虚拟的人格,幻想出独立的性格和观念,并在这种人格的驱使下做出平常不会做出的举止或小动作。在这种条件下,忽然发现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和态度暂时性地发生了改变,这种感觉实在是太过奇妙。”

另一位观众则分享了与《国家宝藏》演员同台演出的感受:“再者,《国家宝藏》的老师们的演技我只能想到用‘震撼’来形容。在这个歌颂革命的舞台剧中,我所饰演的是一个面对同济的革命烈士充满困惑的十五岁小孩。除此之外,剧中还有烈士的敌人、同学、老乡、父亲……在老师们高超的演技下,我确实一度忘记了他们现实中的身份,只仿佛看见一个个无知的人、求索的人、迷茫的人、坚毅的人……当故事发生至高潮,一声枪响贯彻全场,烈士的父亲爆发出一声悲切的呼唤:‘吾儿——’。此时全场肃静,我感觉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在颤抖,不仅因为这声呼唤仿佛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一样,过于震撼人心,也因为我这个‘困惑的十五岁小孩’,在此刻不再继续迷茫。”

这些反馈表明,戏剧表演在文化综艺中的运用,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和舞台艺术的感染力,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04

创新与挑战

文化综艺中戏剧表演的创新空间和面临的挑战,如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保持文化内涵的准确性等。

在创新方面,文化综艺通过戏剧表演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例如,《国家宝藏》中王凯饰演乾隆的片段,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感,又通过现代的表演手法和舞台技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还体现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通过戏剧化的演绎,原本静态的文物变得鲜活起来,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感受文化魅力。

然而,这种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是过度娱乐化的风险。为了吸引观众,一些节目可能会过分强调戏剧表演的娱乐性,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这可能导致观众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产生误解。因此,如何在娱乐性和文化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文化综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文化内涵的准确性问题。戏剧表演虽然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故事,但同时也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和想象。这种虚构和想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误导观众,影响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节目制作团队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严格考证历史事实,确保戏剧表演在艺术性的同时,也保持文化内涵的准确性。

此外,文化综艺中的戏剧表演还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有所下降。如何通过创新的戏剧表演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并喜爱传统文化,是文化综艺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综上所述,文化综艺中的戏剧表演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它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和丰富的舞台艺术,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然而,这种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过度娱乐化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性问题。因此,文化综艺需要在创新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保持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