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把脉:二十八种神奇脉象全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把脉:二十八种神奇脉象全解析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5%8D%81%E5%85%AB%E8%84%89/4855781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2846992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8744400775397828
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09/20/68366495_898020849.shtml
5.
https://www.cip.com.cn/Book/Index/41873
6.
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48ce6b3ce9f6f9021229f92
7.
https://www.zyydb.com/newsDetail.aspx?id=3925
8.
https://www.med66.com/zhongyizhenduan/wa2005293046.shtml
9.
https://medu.pmph.com/readdetail/todetail.action;jsessionid=D41239F80E347C438BA6D85AAF330487?id=4170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按病人动脉的搏动来了解病情。在中医脉诊中,二十八种脉象是最常见的诊断依据。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二十八种脉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的奥秘。

01

浮脉

浮脉的特征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中空。《脉诀》载:“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诊家三味》亦说:“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主病:(1)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2)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02

洪脉

洪脉的特征是脉体阔大,轻取即得,来盛去衰,状如波涛汹涌。《濒湖脉学》说:“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主病:主阳热亢盛证。多见于外感热病极期阶段,症见壮热、烦渴、疮疡、舌红苔黄等证,其脉来多有力。

03

芤脉

芤脉的特征是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按葱管。《脉学刊误》说:“芤草名,其叶类葱,中心空虚。”《脉经》载:“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主病:主失血,伤阴。常见于大出血或暴吐暴泻亡津液之后。

04

革脉

革脉的特征是浮大搏指,外坚中空,如按鼓皮。即浮取弦急,按之则表坚里虚,如以指按鼓皮之感。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05

濡脉

濡脉的特征是浮细而软,轻取即得,重按不显,如絮浮水。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06

散脉

散脉的特征是涣散不收,浮而无根,至数不清。张潞《张氏医通》说:“举之浮散,按之则无,来去不明,漫无根蒂。”《濒湖脉学》喻为“扬花散漫飞”之象。

主病:元气涣散。为阳虚不敛,气血耗散,脏腑精气衰竭,特别是肾气将绝的危证。孕妇见散脉,则有堕胎之虞。

07

沉脉

沉脉的特征是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经》载:“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诀刊误》指出:“轻手于皮肤间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说明沉脉是在肌肉的中部应指,至筋骨有力。

主病:主里证。(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

08

伏脉

伏脉的特征是脉位深伏,内贴筋骨,重手推按始得。《脉诀》说:“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说明伏脉重按着骨始得。

主病:(1)伏而有力为实邪内闭、痛极:可见于热闭、寒闭、气闭、痰湿阻滞等证。剧烈疼痛,亦见伏脉。(2)伏而无力为阳虚之厥证:多见于心阳虚衰或吐泻太过,气随液脱之阳气虚弱证。

09

牢脉

牢脉的特征是脉位极深,深伏筋骨,坚牢不移,实大弦长。《脉说》云:“沉而有力,劲而不移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说明牢居沉位,其形大长,其势坚强。

主病:实邪内闭证。如寒邪、症瘕、积聚、中风、痉厥等。

10

迟脉

迟脉的特征是一息三至,来去迟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成人每分钟在60次以下者)均可称为迟脉。《脉经》载:“呼吸三至,来去极迟。”

主病:(1)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如冷痛、寒湿、症瘕等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多为阳气不足,如心阳、脾阳虚弱之证。
(2)邪热内结:如伤寒阳明,燥热内结证,但其脉必迟而有力。

11

缓脉

缓脉的特征是一息四至,来去和缓。《诊家枢要》说:“缓,不紧也,往来舒缓。”

主病:(1)缓脉多为平人之脉,其象从容和缓,浮沉适中。(2)若脉缓而无力,多主湿病及脾胃气虚,但亦应参照所兼之脉,方可判定。

12

涩脉

涩脉的特征是往来艰涩,细而迟钝,如雨沾沙或轻刀刮竹。戴启宗说:“脉来蹇滞,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者,涩也。”

主病:涩脉主病有虚实之分。(1)涩而有力;多见于气滞、血瘀,或痰、食等证。(2)涩而无力:多见于气血不足或伤精、失血等证。

13

结脉

结脉的特征是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少顷复来。《脉经》载:“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主病:结脉主病有虚实之分。(1)结而有力:主阴盛气结、痰凝、血瘀、食积、症瘕积聚之证。(2)结而无力:主心阳不足,气血虚弱之证。

14

代脉

代脉的特征是脉来迟缓,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脉经》载:“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说明代脉是脉搏歇止时间较长,停久方来。

主病:(1)脏气衰微,尤以脾气衰微,心肾阳虚为多见。(2)风证、痛证、惊恐、跌仆等。
如妊娠见代脉,不作病论。

15

数脉

数脉的特征是来去急促,一息六至(成人每分钟脉动约90次以上),《濒湖脉学》载:“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主病:(1)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2)主阴寒内盛、虚阳外浮:脉多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此为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
小儿为稚阳之体,一息六至,脉虽数,不能作病脉。

16

促脉

促脉的特征是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脉经》载:“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主病:(1)主阳热浊盛、血瘀、痰食、气逆等证。(2)主虚脱证:多见于久病阴液消亡,真元衰惫。

17

疾脉

疾脉的特征是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诊家正眼》云:“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或阴虚痨瘵,阴阳将竭之证。

18

动脉

动脉的特征是脉来滑数,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李中梓说:“动之为义,以厥厥动摇,急数有力得名也。”《伤寒论》载:“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无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主病:见于惊恐及痛证。

19

虚脉

虚脉的特征是举之无力,按之空虚,迟大而软。《脉经》载:“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主病:主虚证。凡阴阳气血脏腑诸虚皆可见此脉。亦主伤暑。

20

细脉

细脉的特征是细直如线,应指明显。因脉形细小,亦名小脉。

主病:(1)主诸虚证:如失血、亡精、吐泻过度、久病阴竭阳衰等,皆可见此脉。(2)主湿证:多见于阳气虚损,湿邪侵凝腰肾。
此外,冬季脉体稍细,不作病脉。若热病神昏脉细,为脉症不相应,多属逆候。

21

弱脉

弱脉的特征是极软而沉细,举之无有,沉取乃得,重按欲绝。《脉理求真》说:“沉细软弱,举之无有,按之乃得。”

主病:里虚诸证,气血亏虚,阴阳俱衰,

22

短脉

短脉的特征是脉来短促,首尾俱短,不能满部。《诊家枢要》说:“短脉,不能满部,应指而回,不能卒去。”

主病: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损。

23

长脉

长脉的特征是脉体长而端直,超过本位。《诊家枢要》说:“长脉,迢迢自若,首尾俱端,直上直下。”

主病:主阳证、实证。长而弦硬,为肝阳上亢;长而洪大,为热盛;长而微弱,为虚劳。

24

滑脉

滑脉的特征是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诊家枢要》说:“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主病:主痰饮、食滞、实热。滑而有力,为实证;滑而无力,为虚证。妇人经孕,滑脉为常。

25

涩脉

涩脉的特征是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应指滞涩。戴启宗说:“脉来蹇滞,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者,涩也。”

主病:涩脉主病有虚实之分。(1)涩而有力;多见于气滞、血瘀,或痰、食等证。(2)涩而无力:多见于气血不足或伤精、失血等证。

26

紧脉

紧脉的特征是绷急弹指,如牵绳转索。《诊家枢要》说:“紧脉,左右弹人手,如绞转绳。”

主病:主寒证、痛证、宿食。紧而有力,为实寒;紧而无力,为虚寒。

27

缓脉

缓脉的特征是一息四至,来去和缓。《诊家枢要》说:“缓,不紧也,往来舒缓。”

主病:(1)缓脉多为平人之脉,其象从容和缓,浮沉适中。(2)若脉缓而无力,多主湿病及脾胃气虚,但亦应参照所兼之脉,方可判定。

28

弦脉

弦脉的特征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诊家枢要》说:“弦脉,挺然直上,端直如弦。”

主病:主肝胆病、痛证、痰饮。弦而有力,为实证;弦而无力,为虚证。

通过掌握这二十八种脉象,中医师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展现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学习和理解二十八脉,对于提升中医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