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下的青少年心理阴影如何破?
校园欺凌下的青少年心理阴影如何破?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仅给受欺凌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也影响了施暴者的心理健康。这些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本文探讨了校园欺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改善学校风气、加强家校联合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期为构建零欺凌校园环境提供有效对策。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展反欺凌宣传活动及健全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等方式,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校园欺凌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又称校园暴力,指的是一种在校园当中,学生彼此间长时间持续的、并对个人在心理造成恐惧、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受害者与欺凌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不敢有效的反抗。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攻击,造成受害人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
欺凌的种类包含肢体欺凌、言语欺凌、伤害跟受害人有关的人士与朋友藉以孤立受害者为关系欺凌也就是非直接欺凌3种。在受害者分析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欺凌对受害人造成的后遗症相当多,包括逃家、逃学、出现慢性疾病、自杀和饮食不正常等,并且会造成自尊降低、时常焦虑不安、悲观思维与高度渴求关怀心理。
校园欺凌的心理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公布的14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平均每3个学生就有1个遭遇过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不会随着欺凌终止而结束,大概率是终生的。
“我从初二开始被欺凌,大概十三四岁左右。有一次放学的时候在校外刚走几步,就被一件校服盖住,也不说是什么原因,好几个人轮流打我的头,他们都是学校里的‘小霸王’。”30岁的吴慧回忆道,这是她至今也忘不掉的场景。
“后来我的好朋友也开始冷暴力我,还把我送她的画撕碎扔进了奶茶里,然后把奶茶洒到我的抽屉里。”吴慧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好朋友也要这么做。
“我觉得没有任何源头,可能因为我是新来的,始作俑者觉得好玩,喜欢征服别人和欺负别人的感觉。”程苇曾在四年级时经历了校园欺凌,每晚自习结束,回到寝室后同寝室的女同学都要求她脱去衣服,还有一次寝室突然闯进一个男生目睹了这一切,程苇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被羞辱的感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孙锦露通过长期调研总结出,未成年欺凌者的心理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故意玩乐型、引起注意型、宣泄压力型、同伴归属型,以及财物获取型,他们通常会在欺凌的过程中,产生对他人的剥夺感和控制感。
校园欺凌对于受害者的心理来讲,就像打碎的玻璃,一旦发生,就很难复原。在孙锦露之前接触到的案例中,被欺凌的未成年人普遍留下了心理创伤,自我评价体系受到了伤害,严重影响到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后果严重的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程苇在大家眼中曾经一直是一个外向开朗的女孩,“从那以后,我就很内向。只是我在家人面前都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我跟朋友、老师说话的时候其实会不自觉地发抖,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紧张。”读大学时,程苇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她及时打消了这个念头,“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孙锦露介绍,校园欺凌事件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一些应激反应,而这些反应也会被他们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社交回避或是与同龄人的关系紧张等。她建议受害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团队进行治疗,通过行为训练去改善心理状态。
“我不喜欢把事情闹得很大,也不觉得有人能站在我身边。即使跟他们说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反而会让那些欺负我的人变本加厉。”即使再给吴慧一次回到过去的机会,她仍然不愿把被欺凌的事情告诉父母。
吴慧被同学欺凌之后,第一个告诉的是高年级的哥哥,哥哥找了几个个子高的同学护送她上下学,确实“吓退”了一些想在校外欺负她的同学,但在校内发生的欺凌仍在持续……
“独自承受”几乎是每个校园欺凌受害者的选择,一个未成年人,为什么会选择独自面对这种压力?
孙锦露调研发现,78.7%的同学认为老师干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引来变本加厉的报复。被欺凌的孩子一旦有了强烈的羞耻感,当自己无法面对这种情绪,又找不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会选择把这一切默默地藏在心中。
“我当时不好意思跟我父母说,我真的觉得很丢人,我想自己解决这个事情,但是我又解决不了,所以就一直忍着,直到我终于成功换了寝室,这件事在我身上才算结束。”程苇说。然而,对于室友的欺凌,随着程苇的离开,转移到了下一个搬进来的女生身上。
无休止的校园欺凌击垮了被欺凌者的信任围墙,他们并非不想求助,只是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应对着这一切。
孙锦露分析,容易被欺凌的孩子,通常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缺少支持,缺乏信任感。而且,在未成年人之间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要在他们之间解决,如果告诉家长、老师等成年人,会被认为是一种背叛和告密。
根据王葵的观察,被欺凌者往往在某一方面处于弱势,比如不善社交、体格弱小、太胖、低自尊等,他们知道自己存在这些“弱项”,这就导致他们可能会错误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得比较隐蔽,不过仍然有一些行为和现象可以为细心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线索。”王葵梳理出了一些被欺凌者的常见特点:心情低落;身上有难以解释的伤痕;衣服或财物总是丢失;睡眠突然变得不好,甚至夜里会被噩梦惊醒;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找各种理由不想去学校;突然不愿意联系之前的朋友,回避社交;责怪自己没用;等等。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特点,就要及时了解情况并积极和孩子建立沟通。
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对受害者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 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 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 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 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 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 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 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 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说:你为什么打我,你这样做是坏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 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 事情发生后,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静,并把发生的情况告诉孩子的老师、咨询员、园长或校长。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严重的暴力行为应以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挪威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其理论依据是:只要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校园欺凌在初中(6-8年级)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韩国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韩国教育部决定,将从3月中旬开始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韩国教育部预计,2007年一年将向1600名学生提供这类服务。但一些家长和教师则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警卫服务”会令受害学生变得孤立。针对这种担心,韩国教育部表示,警卫人员将向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
家庭和学校的应对策略
“家长应该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自由、放松地跟家人交谈,引导孩子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鼓励他们在遭遇欺凌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并确保家长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孙锦露建议。
此外,如果想尝试勇敢地反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比如要有强健的体魄,学会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孙锦露提醒,如果已经遭遇欺凌,可以尝试取证,一旦认为没有办法在校园范围内处理时,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对欺凌者的发展同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欺凌方而庆幸,觉得他将来不会吃亏。”孙锦露提到,暴力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增强的过程,如果错过了最佳的矫正时间,未来进入社会,欺凌者就有可能做出更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涉及刑事犯罪。
王葵介绍,欺凌者成年后更容易酗酒,也更容易卷入打架斗殴事件。早在20世纪70年代,挪威学者丹·奥维斯的研究就发现,具有欺凌他人特征的男孩中,有60%在24岁前至少犯罪一次,而没有欺凌行为的男孩中,这一比例仅为23%。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展反欺凌宣传活动及健全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等方式,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