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孟子与苏轼的生命观:从入世到超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孟子与苏轼的生命观:从入世到超脱

引用
知乎
9
来源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3636011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D7D696105345IMK.html
3.
https://www.sohu.com/a/740586533_100233342
4.
https://www.sohu.com/a/123397136_556629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MPV54990553NDC8.html
6.
https://thjcs.site.nthu.edu.tw/p/16-1452-41579.php?Lang=zh-tw
7.
http://old.counsellor.gov.cn/wsxc/2016-11-07/56249.shtml
8.
https://www.mssswhyjy.com/sansu/xslw/detail?uid=1000000000000067174
9.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99573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人。在古代中国,两位思想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孟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苏轼则主张珍惜当下、全情投入又不失超脱。这两种观点,为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01

孟子:以道德修养实现生命价值

孟子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其价值。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修养心性来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兼具存在论与伦理学内涵的概念。他认为,人应该将原始的生物意义的生命力,加以转化,赋予德性的内容。这种转化过程,就是通过“养气”“存心”等工夫论来实现。经过这样的转化,原始的“气”就接受“心”(或“志”)的统帅指导,而成为“浩然之气”,使生理与心理经由互动,达到统一的境界。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人的生命不仅有其现实面的伦理性,而且也具有超越性。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养心性达到与宇宙的最终实体同步互动的境界。这种观点显示了儒家不仅关关怀现实生活,同时也具有超越性的内在意涵。

具体到实践层面,孟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个人修养来实现道德完善,进而影响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02

苏轼:珍惜当下,入戏又旁观

与孟子不同,苏轼的生命观更多地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上。在他的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他写道:

“人生到处之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认为,人生就像大雁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虽然会留下一些痕迹,但这些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重要的是那些温馨的、艰苦的、幸福的、平淡的记忆,都会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心底。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苏轼主张既要深深投入生活,又要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他认为,对待人生最好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既是参与生活的人,又是那个在远处旁观自己的人。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

03

两种观点的异同

孟子和苏轼的生命观虽然不同,但也有其共通之处。他们都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都认为人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同的是,孟子更强调社会责任和天下担当,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体验和精神自由。

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而苏轼的观点则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超脱精神,强调个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04

对当代人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孟子和苏轼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启示。孟子的观点提醒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而苏轼的观点则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精神世界的建设,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在现代社会,我们既需要孟子式的社会责任感,也需要苏轼式的超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