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德:评剧界的逆袭传奇
张树德:评剧界的逆袭传奇
从宁城少年到评剧名家
1979年,16岁的张树德站在宁城县评剧演员培训班的舞台上,青涩而充满憧憬。他未曾想到,这个偶然的选择将开启一段长达四十年的评剧人生。
艺术之路的艰辛与突破
最初,张树德对评剧的理解仅停留在“唱唱歌、跳跳舞”的层面。然而,当他真正踏入这个艺术领域时,才发现评剧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没有基础的他,在第一次考核中成绩垫底。但正是这种挫折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开始加倍努力,苦练基本功。不久后,在一次演出中,他饰演的丑角赢得了团领导的认可和表扬,这不仅让他找回了自信,也坚定了他投身评剧事业的决心。
代表作中的艺术追求
在张树德的评剧生涯中,多部作品成为其艺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中,改编自抗日英雄高桥事迹的《烽火宁城》让他感触颇深。为了更好地诠释高桥这一角色,他每年清明都会前往高桥烈士墓地扫墓,深入体会英雄的精神世界。每次演出到动情处,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种真挚的情感也深深感染了台下的观众。
另一部代表作《宁城壮歌》则展现了张树德在现代评剧领域的探索。这部作品以宁城县打虎石水库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宁城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故事。张树德在剧中饰演刘闰山,其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演唱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多重身份的艺术守望者
2006年以后,张树德的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仅继续活跃在评剧舞台上,还开始尝试剧本创作、导演以及评剧音乐的编排与创作。作为内蒙古乌兰牧骑评剧团团长,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将评剧艺术带到田间地头。
一次冬天下乡演出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那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但台下依然坐满了热情的观众。村民们拿着凳子围坐在舞台下,专注地观看演出。看到这一幕,张树德深受感动:“看到观众如此热爱评剧,我没有理由不好好表演。”
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面对评剧艺术传承的挑战,张树德深知仅靠演出是不够的。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年轻演员的培养上,为他们提供更多上台表演的机会。同时,他也意识到评剧需要不断创新,创作更多贴近现代观众的剧目。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剧传承人,张树德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更致力于将评剧艺术传承给下一代。在他看来,评剧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情怀。
回眸四十年的评剧生涯,张树德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着评剧艺术之花。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未来,他将继续在评剧舞台上绽放光彩,为这一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