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游记》里的那些神话人物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游记》里的那些神话人物演变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6%89%BF%E6%81%A9/18713182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J8U7QLA05427XLH.html
3.
https://www.sohu.com/a/406611317_100065687
4.
https://www.sohu.com/a/676830860_121710725
5.
https://www.sohu.com/a/815098588_121622758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4%E5%A5%98
7.
http://sscp.cssn.cn/xkpd/ysx_20173/202306/t20230619_5646907.html
8.
https://www.chinanews.com.cn/m/cul/2015/05-09/7263889.shtml
9.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23-02/28/content_85133813.htm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6%89%BF%E6%81%A9
11.
https://acc.gzu.edu.cn/2013/1016/c5682a60463/page.htm
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0%E6%94%AF%E7%A5%81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神话人物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唐代高僧玄奘的真实取经故事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逐渐丰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据传源于治水神猴无支祁的传说。这些神话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01

玄奘取经:历史到神话的演变

《西游记》的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602-664)西行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人,师承印度那烂陀寺戒贤大师,是唐朝三藏法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奠基人,中国四大翻译家、汉传佛教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由其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史的重要文献。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说法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师、地论师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也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解疑惑,于是决心上表朝廷前往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遂于贞观三年(629年)毅然由长安出发、前往天竺。经八百里莫河延迹到高昌国时,遇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以为国之导师,玄奘拒绝无果后,「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曲文泰发觉玄奘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王遂与玄奘结为异姓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玄奘沿著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经历异常险恶后,终至天竺。

玄奘至摩揭陀国王舍城,向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护法之徒、世亲的再传弟子)请学瑜伽师地论,五年间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昙》等已在前来路上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过。 后又去巡礼东印、南印、西印。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求教许多著名高僧,又向隐居杖林山的胜军(Jayasena)居士学习《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咨问《瑜伽》、《因明》诸疑。返回那烂陀寺后,受命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

贞观十七年(643年)学成后,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法会上等待十八天,无人辩难、不战而胜,由此名声鹊起、威震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IAST Mahāyānadeva महायानदेव,意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IAST Mokṣadeva मोक्षदेव,意即「解脱天」)。

曲女城大会后,玄奘启程东归,带回657部佛经。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长安时受到唐太宗热烈欢迎。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欲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却被指定住于长安弘福寺,在太宗大力支持下,当年六月开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依皇太子(后来的唐高宗)之请更于长安城内另建大慈恩寺(设翻经院)并充任上座,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增筑五层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即今大雁塔前身。

玄奘在京时每天要应付来自朝臣权贵的访问和供养,最终使其身心疲惫。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法师未从。九月,玄奘借陪驾洛阳的机会,请求入住少林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高宗拒绝。直至显庆四年(659年),高宗方允玄奘往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后改为玉华寺)翻译经典,同年十月,法师从京发向玉华。

据统计,玄奘一生所翻经论合75部、1335卷 ,参与译经的优秀成员来自全国及东亚。这些佛经还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学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宗派。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经《大般若经》后感慨说:「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然经不住译经大德与弟子们再三恳请,次年(麟德元年,664年)正月朔一日玄奘再开译《大宝积经》,但仅翻译第一段即感力不从心,便说道:「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就此罢笔。

高宗麟德元年正月九日玄奘在屋后水沟摔倒,之后病情急转直下,二月六日子时(664年3月8日0~1时)圆寂,享寿六十二(或六十五,尚有争议)。初葬白鹿原,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舍利塔与兴教寺。

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缺乏,此书更成为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允为瑰宝,近现代以来,根据该书所载而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更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

02

吴承恩的创作背景

《西游记》的最终定型离不开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创作。吴承恩(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涟水),后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中国明代作家、官员。吴承恩十多岁时就以文才出众而享有盛名;嘉靖八年(1529年),就读于龙溪书院,成为“法筵人”,虽才华出众,但多次名落孙山。吴承恩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完成小说《西游记》初稿,之后继续走科考之路,但仍然仕途坎坷,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补为岁贡生,后落榜,在国子监就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年逾60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升为长兴县丞,但好景不长,吴承恩在任仅两年便被人诬为贪污入狱,被释放后罢官而去;隆庆二年(1568年),得以平反,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钜府第纪善;隆庆四年(1570年),辞官回乡,约于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无后人。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在出版发行后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所称颂。吴承恩晚年以吟诗作画自娱,还编订了《花草新编》,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可惜原稿遗失,后人将其诗文辑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续稿》1卷。李维桢在《吴射阳先生集选叙》称赞其:“天下方驰骛七子,而汝忠之为汝忠自如。”

吴承恩的生平坎坷,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他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融入《西游记》的创作中,通过对神话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解放的向往。

03

主要人物形象的演变

唐僧:从历史到神话

《西游记》中的唐僧,即唐三藏,是玄奘法师的文学化形象。在历史上,玄奘是一位博学多才、意志坚定的高僧,他不畏艰险,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17年取得真经,被誉为“法相宗”创始人。在《西游记》中,唐僧被塑造为一个慈悲为怀、信念坚定但又有些迂腐的师父形象,他不识妖魔鬼怪,却始终保持着求取真经的决心。

孙悟空:无支祁与哈奴曼的融合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

  • 本土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孙悟空形象出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支祁。无支祁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只水怪,力大无穷,曾被大禹治水时捉拿。这一形象与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和神通广大有相似之处。

  • 外来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哈奴曼是神猴,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力量,曾帮助罗摩王子救回妻子悉多。这一观点得到了陈寅恪、郑振铎等学者的支持。

  • 混血说: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孙悟空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他既吸收了哈奴曼的神猴特征,又融合了无支祁的叛逆精神,最终在吴承恩的笔下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形象。

猪八戒:从朱士行到猪悟能

猪八戒的原型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他源自三国时期高僧朱士行。朱士行是三国时代高僧,法号八戒。朱士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求法。他果然得到梵文的全本《大品经》,并精心研究,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自此开启了我国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被塑造为一个贪吃懒惰但又憨厚可爱的形象。他既是团队中的笑料来源,也是忠诚的象征。吴承恩通过猪八戒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缺点与可爱之处。

沙僧:深沙神的演变

沙僧的原型是深沙神,深沙神在早期的神话故事中,曾经是玄奘法师的护法神,为玄奘在沙摸中掘井送饭,后来演变成了吃人的恶魔。有专家研究,深沙神信仰在唐朝后期曾经十分盛行,并且在晚唐成为了水神。直到宋初仍然是被广泛信仰的护法神,之后易名为浮丘大圣。

在《西游记》中,沙僧被塑造为一个沉默寡言、任劳任怨的角色。他虽然不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也不像猪八戒那样惹人发笑,但他的忠诚和稳重是团队不可或缺的力量。

04

结语

《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形象,是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经过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吴承恩在创作时,不仅借鉴了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更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吴承恩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主义的不懈追求,使得《西游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