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渔业:在发展中守护蓝色星球
深海渔业:在发展中守护蓝色星球
2018年,全球海洋捕捞渔业产量达到964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比高达87.4%,作为世界上海洋捕捞量最大的国家,中国近年来严格控制捕捞行为,保持着捕捞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5–2017年的年均1380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1270万吨。"十三五"规划(2016–2020)期间,开展了渔船"双控"和海洋捕捞产量限额两项工作, 通过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马力,逐步实现捕捞强度和资源可捕量相适应 ,都体现了我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决心,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还将进一步下降。
深海渔业的蓬勃发展
深海渔业通常指在水深200米以下海域进行的渔业活动,是全球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8年全球捕捞渔业总产量约964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海洋捕捞渔业贡献了绝大部分产量。近三年内,海洋捕捞量占比一度高达87.4%(下图为海洋捕捞中的各物种组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态危机:过度捕捞之殇
然而,深海渔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过度捕捞不仅减少了生物种类和数量,还破坏了生物栖息地,甚至导致某些物种灭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1974-2017年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鱼类丰富度处在或高于最大可持续产量)占比从90%急剧下降至65.8%,在海洋渔业中有24.2%的鱼类种群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国际行动:从危机到转机
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生态危机,国际社会纷纷采取行动。各国通过立法加强深海资源开发管理,建立环境基金和保证金制度,完善安全作业与应急管理机制。例如,东北大西洋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面临极大的捕捞压力,但各国通过降低捕捞强度,成功恢复了过度捕捞的种群。2017年,该区域79.3%的已评估种群已恢复到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水平,成为全球海洋渔业管理的典范。
中国方案:平衡发展与保护
作为世界上海洋捕捞量最大的国家,中国近年来严格控制捕捞行为,保持着捕捞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5–2017年的年均1380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1270万吨。"十三五"规划(2016–2020)期间,开展了渔船"双控"和海洋捕捞产量限额两项工作, 通过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马力,逐步实现捕捞强度和资源可捕量相适应 ,都体现了我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决心,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还将进一步下降。
未来展望:共建蓝色家园
深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渔业管理制度、维护生态系统状态以及设立专门的海洋保护区,我们有望实现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正如FAO报告所指出的,重建过度捕捞种群可使渔业增产1650万吨,年收益增加320亿美元,这将为沿海社区带来更大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