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苗族彝族乡:生态文化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宝苗族彝族乡:生态文化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的西北部,有一片被誉为“云端上的净土”的神奇土地——红宝苗族彝族乡。这里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达86%,柏林山原始森林、万亩杜鹃花海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近年来,红宝乡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文化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红宝乡的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柏林山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穿洞子海拔高达4195.5米,是攀西地区少有的高山草甸和原始森林景观。每年春夏之交,万亩杜鹃花海竞相绽放,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藤桥河蜿蜒流淌,清澈见底,河中野生细甲鱼悠然自得,两岸奇花异石、青山绿水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红宝乡充分利用这些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能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据统计,近年来红宝乡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两相宜
红宝乡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瑰宝。这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3%。丰富的民族文化为红宝乡的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魅力。
2021年,苗族蜡染技艺和芦笙舞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用于祭祀先祖的绷鼓仪式和苗族斗釜歌更是早在2011年就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红宝乡党委、政府自2017年起投入71万元,打造干坪子村苗族文化传习所。传习所采用实物展览、图文介绍等形式,生动展现红宝乡非遗文化的历史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红宝乡在非遗保护中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结合。通过组建民族工匠队伍,发展苗族传统服饰产业,让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焕发新生。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组织群众学习苗文、芦笙等民俗文化,寒暑假期在传习所开展相关课程,至今已举办20余期,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
基础设施: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要致富,先修路。红宝乡深知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近年来,全乡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红宝乡已建成县、乡村公路13条,总长153千米,其中县级公路75千米,村级公路78千米。客运车6辆,年客运量达1.27万人次;货运车4辆,年货运量0.73万吨。在水利建设方面,全乡完成多个村的人饮工程和堡坎建设,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助力增收
红宝乡在发展生态旅游和非遗文化的同时,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全乡确立了“核桃产业为支柱产业,青花椒、烤烟、茶叶、林下种植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方略。
目前,红宝乡核桃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产量300吨。同时,全乡还大力发展畜牧业,2011年生猪饲养量达6800头,羊饲养量2.5万只,牛饲养量1800头。此外,红宝乡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成效显著:乡村振兴结硕果
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红宝乡的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306元增长到2019年的5437元,增幅达2.5%。全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同时,红宝乡还注重生态保护,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86%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双轮驱动
红宝乡的乡村振兴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另一方面,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软实力。这种生态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为红宝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验启示:红宝模式的借鉴意义
红宝乡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其次,要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要重视文化传承,提升乡村软实力;最后,要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硬件支撑。
红宝苗族彝族乡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幅画卷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红宝乡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