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掌握解释技巧,提升知识传播效果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掌握解释技巧,提升知识传播效果
大赛背景与规模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创办于2014年,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全国范围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的科普讲解比赛。大赛由科技部主办,旨在面向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2023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地80支代表队的265名选手同台竞技。这些选手是从1000多场比赛、4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比赛规模空前,参赛选手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参赛选手涵盖多龄段、多领域,年龄跨度从“50后”到“00后”,既有科普场馆专业的讲解员、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还有工程师、设计师、解放军、消防员、武警官兵、医护人员、高校师生、企业职工、社区基层干部等。
科普讲解技巧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世球在培训中强调,要做好科普讲解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专业知识储备:讲解员需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深入理解科学原理,才能准确传达信息。
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时要注重生动、准确、简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创新的讲解方式:灵活采用实物展示、案例分析、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杨若虹也提出类似观点,她建议讲解员要广泛涉猎海洋文化知识,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准确性和简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多种讲解手段,使科普讲解更加生动有趣。
科普讲解效果评估
科普讲解的效果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准确性:讲解内容是否符合科学事实,是否有错误或误导性信息。
精确率:正确识别的阳性样本的比例。
召回率:正确识别的实际阳性样本的比例。
F1分数:分类问题的精度值和召回值的调和平均值。
增益图和提升图:用于检查概率的排序情况。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科普讲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科普内容既准确又易于理解。
优秀案例展示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科普讲解案例,展现了科普讲解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航天领域:有选手讲解了航天器的热控系统,将复杂的航天技术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展现出来,让观众直观理解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工作原理。
气象科技:有选手介绍了冬奥会中的气象科技,展示了“百米级,分钟级”的天气预报技术,该技术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高影响天气预报的示范项目。
生物科学:有选手通过生物3D打印皮肤的案例,展示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技术已推广到部队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环保科技:有选手讲解了北京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生态复绿项目,该项目通过光储一体化技术,预计20年总发电量可达3303万千瓦时,相当于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141吨。
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科普讲解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科普讲解在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结与展望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赛不仅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也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科学知识需求的不断增加,科普讲解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科普讲解人才涌现,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