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成功放归14只珍稀猴类,展现野生动物保护新成效
广西成功放归14只珍稀猴类,展现野生动物保护新成效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在龙州县成功放归10只蜂猴和4只倭蜂猴,这是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联合北京、天津两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共同完成的一次重要保护行动。
广西:野生动物保护的前沿阵地
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珠江流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统计,广西已发现和命名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达1151种,居全国第二位,野生维管束植物高达8562种,居全国第三位。目前,广西已建成7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3个,有效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种类以及31%的红树林。
蜂猴与倭蜂猴:广西的珍稀守护者
蜂猴和倭蜂猴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灵长目懒猴科蜂猴属。倭蜂猴是中南半岛的特有物种,也是我国体型最小的灵长类动物,成体体长195—230毫米,体重222—750克。在我国,这两种珍稀动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在广西主要见于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凭祥和靖西等地。
近年来,广西在蜂猴和倭蜂猴的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红外相机监测项目,首次拍摄到倭蜂猴疑似繁殖行为的影像。自2023年10月起,保护区共组织开展500人次野外巡护工作,监测到88只倭蜂猴野外活动记录,新增的倭蜂猴种群数量达到了原种群数量的60%以上,证实弄岗保护区存在着广西最大的倭蜂猴野外种群。
跨区域合作:放归行动背后的保护力量
此次放归行动选择在龙州边境地区的次生林中进行,该区域本身就有一定数量的蜂猴和倭蜂猴种群。放归时间特意选择在傍晚时分,以更好地适应这两种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放归的14只动物中,包括4只雄性、6只雌性蜂猴和4只雌性倭蜂猴。
为了确保放归效果,专家团队将通过GPS跟踪器和红外相机对放归的蜂猴和倭蜂猴进行跟踪监测,以掌握其活动区域及家域范围。同时,在放归地周边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提高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
此次行动不仅是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天津市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中心多方联合跨区域救护野生动物的成功案例,更体现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日益增强的协作能力和保护水平。
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广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持续发力。自治区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管理办法等,加快推进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通过持续的保护努力,广西白头叶猴数量已由早年的598只增加到目前约1300只;东黑冠长臂猿由原来的3群发展到了5群,个体数量由22只扩大到了35只。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广西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