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守护者
复旦大学: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守护者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给无数学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复旦大学迅速行动,推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支持政策,为师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
快速响应:开通心理支持热线
疫情初期,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迅速开通了心理支持网络热线(QQ号:1735956351),为因疫情引发心理不适的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热线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开放,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轮班值守。学生只需添加QQ号,发送个人信息并经在线心理咨询师确认身份后,即可获得一对一的语音咨询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还推出了“糖心旦”朋辈在线援助项目。学生们可以通过关注朋辈心理支持微信公众号“糖心旦”,对疫情引发的困惑和烦恼进行留言。后台值班的“小糖人”们会在中心老师指导下,对留言进行在线答复。这种朋辈互助的方式,不仅提供了及时的心理支持,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同龄人的温暖和理解。
系统布局:构建全方位心理支持体系
复旦大学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校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支持与干预指导专家组,由医学院医院管理处组织,为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在学生层面,学校建立了“学生个体-家庭-院系-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服务网络。这一网络确保了心理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例如,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可以通过朋辈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及时上报,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
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预防。通过官微发布了“心理防疫三步骤”,包括认真阅读心理防疫长图、完成自我评估测试和及时求助。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心理防疫意识。
创新实践:特色项目的探索与突破
在疫情期间,复旦大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心理健康支持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隅阳光哈哈大赛”脱口秀系列活动。
这项活动以复旦学子原创抗疫歌曲《某天这世界上多了几个泡泡》中的“泡泡”精神为灵感,鼓励学生和家长以幽默、喜剧的方式发现生活中的趣味。活动包括“泡泡来发现:生活中的哈哈片段”等环节,邀请复旦家长与孩子共同记录生活中的欢乐对话或趣味瞬间,撰写段子并在线上共享。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此外,学校还通过线上晨会、心理活动课和家长心育课堂等形式,开展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系统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涵盖了具体的心理调适技巧,真正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
深远影响:从应急到常态的心理健康支持
复旦大学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支持工作,不仅有效应对了当时的危机,更为学校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学校通过这些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支持模式,包括多渠道的心理干预机制、专业与朋辈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方式。
这些经验不仅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复旦大学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复旦大学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支持工作,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师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校不仅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更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努力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学校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