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秸秆变肉”工程:打造千亿级肉牛产业的创新实践
吉林“秸秆变肉”工程:打造千亿级肉牛产业的创新实践
吉林省肉牛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全省肉牛饲养量已达到604.4万头,同比增长12%,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更令人瞩目的是,肉牛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200亿元大关,达到1205.7亿元,同比增长9.1%。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吉林省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的卓越成效。
“秸秆变肉”:变废为宝的创新工程
吉林省年产秸秆4000多万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秸秆资源,一直是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2021年,吉林省启动“秸秆变肉”工程,旨在通过发展肉牛产业,将秸秆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肉类产品,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工程实施以来,吉林省已建成197个千头以上肉牛产业化项目,其中竣工项目57个,肉牛饲养量达13.72万头。在建项目88个,边建边养牛3.37万头。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肉牛养殖规模,也显著提高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据统计,2021年全省饲料化利用秸秆934.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23.3%,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秸秆变肉”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吉林省肉牛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360亿元,同比增长6.5%。皓月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年加工肉牛100万头,产业规模、品牌价值、进出口贸易额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预计到2025年,该集团年屠宰肉牛能力将提升至200万头。
在生态效益方面,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还促进了黑土地保护。据统计,吉林省每年可减少秸秆焚烧量近千万吨,相当于减少了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工程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目前,吉林省肉牛养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人。通过“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全省肉牛贷款余额达223亿元,同比增长49.8%。这不仅解决了养殖户的资金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数字化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为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吉牛云”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吉牛普惠”“吉牛监管”“吉牛·云繁改”“吉牛·云健康”及“吉牛·云交易”等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肉牛养殖、交易、融资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
通过“吉牛云”平台,养殖户可以实时监测肉牛健康状况,金融机构可以掌握涉押牛只存栏信息,监管部门可以监控肉牛养殖动态。目前,全省已有350多万头肉牛通过该平台完成普查登记,备案养殖主体达32.4万户。
政策支持:全方位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为确保“秸秆变肉”工程顺利实施,吉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先后印发《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在资金支持方面,省级财政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创新推出“吉牛·云上繁改贷”产品,设立4500万元贴息资金,支持肉牛良种扩繁。
在保险方面,全省肉牛政策性保险在保牛只已达96.79万头,比年初增加41.8万头,占存栏量的25.2%,比年初提高9.2个百分点。这些政策的实施,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展望:打造全国“大肉库”
根据规划,到2025年,吉林省肉牛饲养量将达到100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吉林省将继续推进肉牛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打造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肉牛产业集群。
同时,吉林省还将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肉牛养殖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肉牛品种,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秸秆变肉”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推动了吉林省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一创新模式,为全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