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来了,今年有多冷?
“三九天”来了,今年有多冷?
1月9日,我们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三九天”。虽然冬至已经过去,但最冷的时刻才刚刚开始。为什么“三九天”会如此寒冷?今年的“三九天”又将带来怎样的天气?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为什么“三九天”最冷?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通常在每年的1月9日至17日之间。这段时间之所以最冷,与地球热量收支有关。
冬至时,北半球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但是,此时地表还保留着一些“余热”。冬至过后,虽然白天逐渐变长,太阳高度角增大,但地表每天散失的热量仍然大于吸收的热量。这种能量“入不敷出”的状况持续到“三九天”,地表热量达到最低点,因此气温也降至全年最低。
2024年“三九天”天气展望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近30年来,我国近八成地区的气温最低时段都出现在“三九”或“四九”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在“三九天”进入全年最冷时期,而江南东部、华南大部则在“四九”更冷一些。
然而,2024年的冬季似乎有些不同。自2024年12月1日入冬以来至2025年1月7日,全国平均气温为-2.9℃,比常年同期偏高0.4℃。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等地气温偏高值甚至超过1℃。全国平均降水量仅为5.9毫米,偏少61%,为历史同期第三少。
尽管整体偏暖,但“三九天”期间仍可能出现强冷空气。预计1月13日至15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至6℃,部分地区降幅可达8℃以上。长江中下游一带气温起伏较大,15日至16日部分地区气温累计降幅可超10℃,隔天如换季,公众需及时添衣防感冒。
“三九天”对生活的影响
“三九天”的严寒对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等都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方面,北方地区可以利用耕地间歇期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清沟排水、耕翻土壤等工作,增强耕地的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南方地区则需认真做好越冬作物的防寒等工作,保证作物安全越冬。
对人类健康而言,“三九天”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中医学认为,此时是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的好时机。例如,“三九天灸疗”就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热性中药,扶助人体正气,激发人体的应变能力,以达到防病保健的功效。
应对“三九天”的建议
面对可能的严寒天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要注意保暖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保持室内通风,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 注意饮食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对于农民朋友,要做好农作物的防寒防冻工作
“三九天”虽然寒冷,但也是大自然运行的必然规律。在科学认识和充分准备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安全度过这段寒冷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