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你怎么看?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你怎么看?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广为流传,激励了无数人勤奋学习。然而,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仕途上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本文将为您揭示匡衡从一个勤奋好学的少年到位极人臣后因贪赃枉法、陷害忠良等行为身败名裂的人生轨迹。
早年仕途坎坷但因才学获赏识
匡衡对《诗经》有独特的见解和透彻的理解,在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专长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并不顺利,连续参加了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任命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这是一个类似于图书管理员的低级职位。
幸运的是,匡衡的才学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所赏识。汉元帝即位后,匡衡开始受到重用,职位不断提升,先后担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
位极人臣后逐渐堕落
贪赃枉法
匡衡被封为乐安侯后,利用自己的丞相地位和郡图上的失误,非法扩大自己的封地,侵占了四万多亩土地,并将这些土地的租税据为己有。
勾结宦官
汉元帝统治后期宠信宦官石显,石显在朝中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匡衡不仅没有选择对抗,反而阿谀奉承、同流合污。
陷害忠良
将军陈汤与甘延寿远征西域,将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但匡衡为了迎合石显,假托皇帝的名义打压陈汤和甘延寿。后来汉元帝打算重赏陈汤和甘延寿,匡衡又上书说陈汤和甘延寿所言诛杀的匈奴单于是个冒牌货,导致陈汤的封赏减少。
最终结局悲惨
匡衡的种种恶行被群臣弹劾,最终被汉成帝贬为庶人,返回故里,几年之后便凄惨离世。
对于许多老师不愿意告诉学生匡衡长大后的这些行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教育意义的考量:凿壁偷光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克服困难,老师更希望学生关注匡衡小时候刻苦读书的精神,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如果过多强调他长大后的负面行为,可能会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困惑或质疑,削弱故事的教育意义。
课程重点和时间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重点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匡衡长大后的行为并非课程的重点内容,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详细讲解这些内容。
避免不良引导: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老师担心如果过早地让学生了解到匡衡这样的负面例子,可能会让学生对人性和社会产生消极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认为即使努力学习取得成功后也可能会堕落,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未来的信心。
然而,从全面了解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了解匡衡长大后的行为是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匡衡,也能从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明白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不能忘记初心,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和正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