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技巧 | 如何用金字塔原理设计课程逻辑框架
培训技巧 | 如何用金字塔原理设计课程逻辑框架
在成人培训的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很容易陷入琐碎的细枝末叶,而忽视了整体的逻辑框架,只见“树叶”,不见“树干”;只见“血肉”(素材),不见“骨架”(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无“框架”而不立,唯有首先做到“架构为先”,才能实现“内容为王”的完美聚合。
那么,如何搭建好一门课程的逻辑框架结构? 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 本文为您详细解答。
如何运用金字塔原理设计课程?
金字塔原理是关于逻辑构建的著名理论,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纵向逻辑要自上而下,横向逻辑要并列且完全穷尽。
纵向逻辑要自上而下指的是上一级和下一级要成包含关系,思考问题要形成“总-分”的思路;
横向逻辑要并列且完全穷尽指的是同一级要成并列关系,并且要“一次把话说完”,不能有遗留项。
根据金字塔原理的这两个重要原则,在进行课程框架设计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两个设计原则:
(1)由上而下,上下包容:上级和下级是所属关系,即下级内容要属于上级内容;上级的内容通常是抽象的概括,下级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分支。比如苹果、香蕉、樱桃、草莓都属于水果。
(2)横向并列,不交叉和遗漏:同级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没有包容关系,而且相互独立、互不交叉。同时要满足完全穷尽、不遗漏。比如咖啡、茶水、饮料、白水都属于饮品,以上几种饮品基本已经涵盖所有具体饮品类型且相互不交叉。
如何将课程结构化?
如何将内容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课程结构化的过程,它包括了各个内容之间如何排序,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各个内容连接起来。因此,课程结构化的一般流程如下:
- 分析内容在内在结构以什么方式组合,然后看看有几种分析思路;
- 选择主要的结构模式,将最容易阐述和理解的作为主要结构;
- 内容归类,将各个内容划入某个类别中,如果划不进去,说明归类的方法有问题。
课程结构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8种:
(1)时间式:按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连接起来,比如XX发展史。
(2)分类组件式:按照某种维度分成几个模块,然后把各个模块按照某种方式组合起来。组合的方式包括了:
并列式,即模块之间是平级关系,没有关联;
空间式,即按照空间顺序将各模块组合起来,比如销售片区介绍;
进阶式,即按照事物发展阶段的进阶组合在一起。
(3)A/B式:按照A和B两个部分组成的模式,具体包括了:
问题/解决方法式,即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提出解决方法;
形式/功能式,这种方式常用于讲述某种仪器设备,先介绍仪器的某种形式,后介绍仪器的功能;
设问/解答式,即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再提出一个问题,再进行解答。
(4)案例分析式:提出案例,进行分析,再提出案例,再进行分析。
(5)矩阵式:设计某个矩阵,然后就矩阵的每一个模块分别进行阐述,比如时间管理四象限。
(6)对比式:将两个事物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阐述。
(7)复合式:以上述的一种结构为主、几种结构为辅的结构模式,通常一个完整的培训都采取复合式结果。比如“时间式+AB式”“时间式+案例分析式”“分类组件式+矩阵式”等。
(8)PRM式:既是结构设计模式,也是课程开发模式,P指现象呈现,R指原因分析,M指解决方案。这种模式通常以显存现象开始,比如“管理者的十大沟通误区”,第二部分通常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通常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第二部分没有相对应的素材或内容,则可以省去。
在进行课程结构化时,通常是以上的8种类型综合使用。
如何制作课程框架图?
如果弄清了上述的金字塔原理,以及能够明确选择恰当的结构模式后,那么便可以开始着手制作课程框架图,步骤主要有以下四步:
(1)明确课程主题。这是第一步已经完成的工作。
(2)整体“三段式”。“三段式”来自于麦肯锡的“电梯时间”,“电梯时间”是麦肯锡公司衡量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指标,它要求叙述者在1分钟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讲出来,并让大家理解。
电梯时间的模式为: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将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开场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三部分:结尾
正文是重点,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
由“电梯时间”原理我们可以得到课程的“三段式”,即课程导入、主要内容、课程结尾,其标准的课程框架结构如下:
这其中的难点在归纳主要任务,即主要内容。在第一步当中我们强调一门课程或者一节课最好只有一个任务,所以,当我们出现课程内容多个任务和核心内容时,就需要进行归纳和整理,主要方法有以下三个:
a.扩大,即将任务内容全部包括进去,比如内容为A(A1、A2、A3)、B(B1、B2、B3),如果主要任务为B类,但是A不可省去,这时候可以将主要任务变为“AB”,例如“团队沟通与协作”。
b.移位,对于不能归类但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将该内容放入课程导入、课程结尾,或者下移至下一级。比如内容为A、B,B为主要任务,那么,此时可以把A放入课程导入或者课程结尾。如果无法纳入导入或结尾部分,那么可以将A下移至下一级,具体位置如何移动,取决于课程内容,但是移动的原则为“由上而下,并列不交叉”。
c.删除,即将非主要任务删除。比如内容为A、B,如果B为主要任务,同时A可以省去,那么就直接将A删掉。
(3)主要任务分解。结合主要任务,实施科学的分解,进行合理的排序需要运用到上述的9种课程结构化的模式。
课程的主要任务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具体任务、抽象任务、复杂任务,每项任务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采取的结构模式也有所差异。
a.具体任务:按照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序,比如“课程开发的五步曲”,课程框架自然按照五个步骤展开。分解具体任务时,可以采取上述的结构模式中“时间式、分类组件式中的空间式”。
b.抽象任务: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分解和排列。比如“新员工五大职业精神”,分别是尊重之心、积极快乐、感恩之心、主动自发、主人翁精神,这五个要素将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同时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又相互独立。分解抽象任务时,可以采取上述结构模式中的“分类组件式中的并列式、矩阵式、对比式、AB式”。
c.复杂任务:某些课程是时间顺序和模块排列相结合的,有些是表面模块化、实际上也蕴藏着先后顺序,比如“柯式四级评估”,表面上看分为四个级别,各自成为独立模块,实际上四个等级有先后顺序。分解复杂任务时,可以采取上述的结构模式中“分类组件式中的进阶式、案例分析式、对比式、复合式”。
(4)模块逐步细分。到了这一步,结构图中的各层级基本上已经完成,各个模块已经独立,那么,下面只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即可,主要结构分为两种:ASK模式和PRM模式。
ASK模式指的是态度、技能和知识,也可以成为2WIH,What针对知识问题、Why针对态度问题、How针对技能操作问题。
PRM和ASK最大的不同是“聚焦问题解决”,即直接从问题出发,同时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模式无形中帮我们在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了取舍,学员有问题就设计,没有问题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