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随州文化的瑰宝
曾侯乙编钟:随州文化的瑰宝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震惊了世界。这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三组悬挂,长7.45米、宽3.45米、高2.78米,总重5000多公斤,是目前我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
这套编钟的出土,不仅改写了中国音乐史,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它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编钟的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全,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乐曲。更令人惊叹的是,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且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随州,这座被誉为“中国编钟之乡”的城市,因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而声名远扬。随州博物馆作为展示和研究编钟的重要场所,不仅收藏了这套珍贵的文物,更致力于编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编钟文化,随州博物馆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文创产品。从仿制编钟到嵌入编钟元素的文具、生活用品,从慕斯蛋糕到冰淇淋,这些创意产品让编钟文化以更有趣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数字科技的融入,让编钟“活”了起来。在湖北省博物馆和随州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敲响”编钟,感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魅力。2022年除夕,湖北省博物馆还推出了《古律叩新春,礼乐承千年》新媒体互动项目,用户可通过小程序和H5在手机上“敲响”曾侯乙编钟。
更为重要的是,编钟文化正在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不仅演奏传统乐曲,还尝试与萨克斯、钢琴等现代乐器跨界合作,让古老的编钟焕发出新的活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的乐曲就是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曾侯乙编钟不仅是随州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激励着当代人不断探索和创新。正如湖北省博物馆市场部主任王亮所说:“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代表,也为我们博物馆打造文创特色品牌提供了最有价值的IP。”
从地下文物到文化名片,从历史遗存到现代创新,曾侯乙编钟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展现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