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潮流悖论:从社科热到网络恶搞
年轻人的潮流悖论:从社科热到网络恶搞
近年来,年轻人的潮流追求呈现出一种令人瞩目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他们热衷于社会科学,通过各种读书小组、青年空间和自媒体平台探讨社会议题;另一方面,像上海“操”字打卡这样的新奇行为也成为了他们的热门活动。这些看似对立的行为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追求自我表达和社交认同过程中的复杂心态。
社科热: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2021年,一场关于高考、教育与社会的讨论在Zoom会议软件上展开。思宇讲述了她对中法两国教育与考试制度的观察,张敏则依托于她在西北一所中学做的学校民族志,从高考延伸到对整个中学教育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共同探讨社会议题。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疫情期间,整个社交网络兴起了一场用线上阅读来对抗焦虑的运动。曾毓坤在豆瓣上发起的Corona读书会,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数百人参与。大学生交流平台“围炉”与青年活动组织“706同学社”合办的线上圆桌讨论,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学生参与。
社科类自媒体的快速增长也是这一现象的重要体现。从人类学方向的结绳志,到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学会社、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再到政治学方向的Political理论志、政文观止Poliview等,这些由青年志愿者独立运营的自媒体平台,正在成为年轻人获取社科知识的重要渠道。
年轻人追求社科知识的背后,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联结的渴望。在通讯越来越便捷、几乎所有事务都可以在线上搞定的当下,人们反而失去了线下见面的必要性:“群里@一下就好,大家完全没有了线下见面的必要,人和人之间变得特别个体化,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个体变得特别孤单和孤独,很多情绪没有办法得到缓解,很多困惑也没有办法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发现在网络上能跟一群人有相同的观点、相同的认识,甚至围绕一些议题进行讨论,真的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网络流行语:年轻人的娱乐狂欢
与严肃的社科讨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创造和传播着各种网络流行语。其中,“矛盾式表达”尤为盛行。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例如,“朋克养生”这个流行语,就体现了年轻人既想要追求健康生活,又不愿放弃现有生活方式的矛盾心态。再如“小镇做题家”,则反映了年轻人对通过应试教育改变命运的复杂情感。
更令人瞩目的是,一些网络恶搞行为也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比如上海“操”字打卡事件,年轻人通过遮挡路面上的“消防操作登高场地”字样,只露出一个“操”字,并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这种行为虽然引发了争议,但无疑反映了年轻人对网络流行文化的追捧。
矛盾背后:年轻人的复杂心态
年轻人追求社科知识和追捧网络流行语的双重行为,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社科知识来理解世界,寻找共鸣;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我,获得认同。
这种矛盾背后,是年轻人在面对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时的困惑。他们既希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难以摆脱网络文化的熏陶;既想追求深度,又害怕孤独;既想表达自我,又渴望被接纳。
无论是深入学术讨论还是街头打卡,都是当代年轻人表达自我、寻找共鸣的方式。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展现了年轻人在追求自我表达和社交认同过程中的真实状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青年追求风格实际上在追求对意义和生活模式的认同。”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的选择或许矛盾,但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青年追求风格实际上在追求对意义和生活模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