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助阵!艺术家用AI创造未来世界
ChatGPT助阵!艺术家用AI创造未来世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AI工具融入创作过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中国艺术家刘佳玉和陈天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通过AI技术,为我们展现了未来艺术的无限可能。
AI艺术创作:一场新的艺术革命
在讨论具体案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AI艺术创作的现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杨祥民认为,AI绘画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其艺术主体依然是人,仍然具备艺术品质。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布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征稿通知》,将“人工智能艺术”正式列入征稿类别,这标志着AI艺术创作已经获得了官方认可。
然而,AI艺术创作也面临着诸多争议。有观点认为,AI生成的作品缺乏真正的艺术深度和情感连接,难以打动人心。Vox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AI生成的内容通常显得空洞、无趣、一次性,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人类创作,但缺乏真正的艺术深度和情感连接。
刘佳玉:用AI探索自然与科技的边界
刘佳玉是一位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展出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香港K11艺术空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2023年3月,她在上海市文社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市文社当代艺术中心(Cc基金会艺术中心)举办了名为“激流引力”的个展。
展览名称“激流引力”是刘佳玉与ChatGPT讨论后生成的。在创作中,她着重于对媒介之自反性的探索和挖掘,从全新的角度深化对其所使用媒介的多元理解与拓展。在作品《激流引力》中,她通过一面镜体在虚拟的海面上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地平线,日光的闪烁与辐射持续8又1/3分钟——这是阳光抵达地球所需的时间。
策展人Irini Papadimitriou认为,本次展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可以通过光和影感受到宇宙能量的空间,它是一个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传送口,邀请我们与熟悉却易被忽略的普遍景观进行对话。
陈天禅:用AI探索意识与存在的奥秘
2024年8月,由陈天禅策划和发起的“人工智能艺术”研究小组推出了他们首次展览——“意识涌现”。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深澜空间盛大启幕,吸引了众多关注艺术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士、艺术家和爱好者。
作为发起人和核心成员,陈天禅的实践深刻地体现了人工智能艺术的理念。他的艺术作品《无限极》和《先知》在技术上使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如Stable Diffusion和生物传感器,同时在内容上探讨了微观与宏观、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无限极》是一件结合了生成艺术与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作品,采用Stable Diffusion技术。这种技术使得艺术家能够以动态和连续的方式呈现变化的山水景观,创作出一种永无止境、层层展开的视觉体验。作品中山水的每一帧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像生命一样不断地在生成和变化。
《先知》则通过与观众的生物信号交互,将个体的生理状态转化为视觉和光影的语言,通过这样的互动来探索人类心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共鸣。《先知》是一件结合了LED、亚克力、金属材料以及生物传感器的交互式艺术作品。通过捕捉观众的生物信号(如体温、心率等),该作品使用人工智能程序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动态的光影效果,让观众收获独属于自己的参与感和观展体验。
AI艺术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AI艺术创作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AI工具的出现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使得艺术创作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AI生成的作品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创作是否必须由人类完成?AI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尽管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AI艺术创作正在为艺术界带来新的活力。它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正如艺术家刘佳玉所说:“当生活在一个由技术主导的世界,一个以技术构成体验与调解的世界;我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将其打破并创造性的重塑,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使技术本身变得无形,甚至消失,只因我将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力量置于中心。”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艺术创作将会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作品,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