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 Parnia揭秘:濒死体验背后的科学真相
Sam Parnia揭秘:濒死体验背后的科学真相
2023年,一项发表在《复苏》杂志上的研究震惊了医学界:近40%的心脏骤停幸存者报告在无意识状态下仍有记忆、梦幻般的经历或某种知觉。这项研究由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Sam Parnia博士主导,对25家医院的567名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了监测,其中10%的患者幸存。研究人员采访了53名幸存者中的28名,发现其中有11人报告在复苏期间至少有一些意识。
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心脏骤停时,心脏会因不协调的收缩而颤抖,导致身体各部位(包括大脑)的血流停止,患者通常会完全失去知觉。然而,研究不仅通过患者自述证实了意识活动的存在,还通过脑电波监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证据: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一些患者的大脑竟然出现了正常甚至接近正常的脑电波活动,这种状态有时可持续长达一个小时。
濒死体验的共同特征
Parnia博士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濒死体验的共同特征。这些体验遵循特定的叙事弧线,通常包括六个阶段:
- 意识与身体分离,产生高度的意识和对死亡的认识
- 感觉自己正在前往某个目的地
- 回顾并分析自己的一生
- 置身于一个像“家”的地方
- 重返人间
- 讲述整个体验
为了验证这些记忆的可靠性,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个特殊的测试。他们在复苏期间给患者戴上耳机,播放三个单词——苹果、梨、香蕉,并使用平板电脑显示10张图像。虽然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回忆起这些信息,但这一实验设计本身已经开创性地将客观测试引入了濒死体验研究领域。
科学解释:大脑最后的“演出”
那么,这些看似超自然的体验究竟从何而来?神经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假设认为,濒死体验是由大脑释放的天然致幻剂引起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成员Karl Jansen发现,氯胺酮这种药物与濒死体验的语义相似性最为接近。氯胺酮是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对抗大脑缺血缺氧时启动的神经毒性过程。在极端生理条件下,大脑可能会释放类似氯胺酮的物质,让人产生特殊的意识体验。
另一种解释则指向大脑特定区域的异常活动。萨塞克斯大学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教授Anil Seth指出,记忆是大脑的产物,没有大脑活动就不可能有意识体验。而右颞顶联合区(TPJ)对人体的多感官整合、具身认知、区别自我与他人有重要作用。刺激这个区域,会破坏大脑连贯处理身体定位和身体所有感官的能力,从而可能形成俯视肉身的感觉。
临终前的大脑活动:最后的“回光返照”
更令人惊讶的是,2022年,加拿大一个科学团队偶然记录了一位87岁患者临终前后的脑电波。数据显示,在患者心脏停止供血前的30秒内,其脑电波模式与人在做梦或回忆时的模式惊人相似。这种大脑活动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竟然持续了30秒——这通常是宣布患者死亡的时间点。
这一发现与2013年在健康老鼠身上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惊人地吻合。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老鼠在心跳停止后30秒内,脑电波仍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些发现似乎表明,大脑在生命最后时刻会出现一种“回光返照”般的活动,可能是在努力维持生命或进行最后的信息处理。
未解之谜与未来方向
尽管这些研究为我们揭开了濒死体验的一角,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为什么只有部分患者会有这些体验?这些体验是否真的发生在死亡之后,还是仅仅在心脏骤停前的瞬间?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Parnia博士认为,这些发现挑战了我们对死亡的传统理解。“科学正在向你展示,死亡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终点。这几乎是一个全新、未知、未曾探索过的领域。”他说道。
这些研究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还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哈佛医学院的Katherine Berg博士建议,医生应该更多关注心脏骤停幸存者的精神体验,评估是否有创伤后压力或其他心理症状需要解决。
虽然我们离完全解开死亡之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些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死亡可能不是意识的终结,而是大脑在极端条件下最后一次精彩的“演出”。正如Parnia博士所说:“这几乎是一个全新、未知、未曾探索过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