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双子星”
成渝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双子星”
2023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2.5万辆,同比增长151.4%;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4%,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第八。这两个西部核心城市,正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加速奔跑,引领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重庆:智能网联引领产业新变革
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发力。2022年,重庆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的目标。目前,这一目标正在加速实现。
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高端化趋势。1-8月,“重庆造”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达24.2%,较去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长安汽车、赛力斯等本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持续领跑,同时吸引了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目前,重庆已形成19家整车、1200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汽车产业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3大系统、12个总成、56种部件实现全覆盖和集群式发展。
成都: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则凭借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23年底,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63.3万辆,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2023年,成都市汽车产业营收超2000亿元,实现汽车产量84.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4%。
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更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重汽成商、希迪成都等企业成功开拓沙特、蒙古国、阿联酋等海外市场,展现出“成都造”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成都还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示范运营,启动全省首条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示范线,测试道路里程达480公里。
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新生态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两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共同打造西部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重庆和成都各有优势:重庆在整车制造和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而成都则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智能座舱等领域表现突出。两地通过产业协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两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重庆提出到2025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成都则计划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更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必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