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船智能导航系统大揭秘:从技术原理到应用场景
无人船智能导航系统大揭秘:从技术原理到应用场景
在浩瀚的海洋中,一艘无人船正按照预设航线自主航行,它不仅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环境,还能在遇到障碍物时自动避让。这一切都得益于其先进的智能导航系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无人船的智能导航系统正迎来重大突破。这些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复杂海域中的自主导航和避碰,还能通过多种传感器实时感知海洋环境并作出精准决策。未来,无人船将在深海探测、海洋监测、海上救援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人船智能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
无人船的智能导航系统是其能够自主航行的核心。目前,比较成熟的无人船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卫星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以及组合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定位服务,是无人艇定位和导航的主要依据。目前常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GPS、GLONASS、Galileo和BeiDou等。通过在无人水面艇上搭载接收器,可实现实时获取卫星信号,并定位舰艇当前位置,从而实现在无人操控情况下导航。
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点主要包括高精度、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好。高精度主要是因为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毫米级别的精度,对于无人水面艇而言,卫星导航可保证其在水域中的定位和导航准确性;覆盖范围广则是因为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对于海洋、水域中的无人水面艇而言,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同时,卫星导航实时性好,并且定位误差不随时间积累,能够及时反馈当前的定位和导航信息。
但是其缺点是容易受到天气、山谷等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在相对密闭水上空间存在信号遮挡的情况,从而导致信号不稳定或定位精度下降。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导航需使用电池供电,耗能较高,因此会对无人水面艇的电力消耗和资源管理造成影响。考虑到无人水面艇主要执行简单高危任务,而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完整设备成本较高,这会增加无人水面艇的制造和维护成本。
惯性导航系统
基于惯性导航的无人水面艇导航技术是一种利用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实现无人艇在水面上的定位、导航和控制的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惯性传感器以INS单元测量无人艇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对其进行积分得到无人艇的位置和姿态信息,从而实现无人艇的自主导航和控制。相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等导航技术,惯性导航技术具有无需外部信号、不受信号干扰、高更新率、精度高等优点,其可通过不断积分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来自主计算出航向、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惯性导航技术不依赖于外部信号源,可在没有GPS信号或其他导航设备的情况下独立工作,作为卫星导航信号不稳定或丢失时的备用导航系统,提高无人水面艇的导航鲁棒性和可靠性。同时,在水域复杂环境下,考虑到水流和波浪等影响因素,惯性导航还可以作为无人水面艇的主要导航系统。通过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实现定位和导航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通过实时地提供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使得无人水面艇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和控制指令,为无人水面艇在不同任务场景下提供可靠导航支持。例如,在海洋勘测任务中,无人水面艇通过惯性导航系统可在海洋中进行水质、海底地形等勘测任务,并记录勘测过程中的位置、角度和速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后续数据分析和处理。目前,研发的无人艇可利用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以及电子罗盘等传感器设备,实现自动巡航和任务控制功能,已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测、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
但惯性导航也有其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会逐渐增大,导致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的精度下降。由于惯性导航技术需使用高精度的惯性导航单元和数据处理器,成本较高,增加了无人水面艇的制造成本。此外,惯性导航技术复杂的数据处理和算法设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开发和维护。同时,惯性导航设备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干扰,如震动、温度变化等,影响其精度和稳定性。
组合导航系统
组合导航技术是指将多种导航系统集成在一起,通过互补性来提高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其中,卫星导航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是常用的组合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全球性的位置信息,但存在信号遮挡、干扰等问题。而惯性导航系统可提供精确的加速度、角速度等信息,但存在漂移问题。具体来说,基于组合导航的无人水面艇导航技术是指通过将多个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实现精确且可靠的无人水面艇导航。相比单一传感器的导航技术,组合导航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单一传感器系统容易出现的精度不足或者失效等问题。基于组合导航的无人水面艇导航技术原理是将所使用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处理、融合和校正,从而得出准确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惯性导航单元(IMU)、声呐、激光雷达、电子罗盘等。其中,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提供位置信息,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如海洋及山区等,卫星信号可能会受到干扰,从而导致位置误差增大。IMU主要用于提供船体的姿态信息,但是在长时间的运动中,IMU也容易出现漂移现象。常用的组合导航算法包括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等。
组合导航技术通过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能够克服单一传感器存在的局限性,提高导航精度和可靠性。同时,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和惯导系统进行组合导航时,可成功执行定位、航迹设计、航迹跟踪、自主避障等任务。通过利用惯导系统、GPS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硬件设备及信息处理单元实现无人水面艇控制。
无人船导航系统的应用场景
无人船凭借其智能导航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海洋监测
在海洋监测领域,无人船可搭载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侧扫声呐、测深仪等仪器,对航行区域的水深、流速、水质等参数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采集。例如,“方洲号”SU12无人船主要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流域中。可实现人工遥控,自动航行,能够搭载ADCP、侧扫声呐、测深仪等仪器,对航行区域的位置、水深、流速、水质等参数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采集,实现多种模式测量作业。断面测量航行精准,具备起始点悬停功能,测量数据准确,通过南方无人船专用软件后处理还可生成水下地形图以及计算库容或工程方量。
深海探测
在深海探测领域,无人船可执行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等任务。地球表面70.8%被海水覆盖,海底占全球面积的一半,深海是事关世界各国资源持续供给的源头,事关推动世界科技创新。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深海大洋。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近十年来,人们新发现的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气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位于深海。海底世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锰结核、深海油气,还有热液矿床以及当前炙手可热的天然气水合物。深水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极为巨大,据估计,把人类已经用掉的和还没有开发的石油、煤、天然气加在一起,还赶不上天然气水合物中有机碳总含量的一半,天然气水合物很可能将成为新世纪的新能源。于洪军认为,稀土也是我们很重要一个资源,现在发现海底储量是陆地的800倍,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在深海初步形成了多种资源和合同区的勘探开发格局。
发展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全球无人船技术发展迅速。在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驱动下,无人船技术日益成熟。与传统船舶相比,无人船能够通过专家决策系统与远程遥控系统在劳动条件更好的岸上进行操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一方面,没有船员的情况下,船上的救生、消防、防污染等绝大多数设备将不再需要,既减少船舶重量又降低能耗,从而实现船舶建造及运营成本的减少及船舶载货能力的提升。有公司认为,这些因素加上重量和空气阻力的减少将带来12%至15%的燃料节约。另一方面,导致船舶海上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决策和操作过失、应急反应不当等人为因素。德国安联保险2012年发布的报告就曾提到,75%至96%的海上事故是人为错误的结果。因此,智能化水平足够的基础上,无人船能够有效提高航行安全水平,减少事故发生。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无人船技术。丹麦启动无人船研发项目,挪威开辟无人船试验区,韩国开发了无人船通用技术平台,荷兰正研发利用“浮动自驾无人船”实现载人和货运,北欧航运强国挪威已经下水集装箱无人船(信德海事批注:挪威Yara只是开始建造并不是已经下水)。一些船业巨头甚至乐观预测:也许只需几十年,发展成熟的“幽灵船”技术将改写全球远洋运输的面貌。业界人士预计,全球无人船市场规模在2019年可能达到大约100亿美元。
中国在无人船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17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涉及无人船发展规划、标准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无人船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例如,《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经过3年努力,初步建立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突破航行态势智能感知、自动靠离泊等核心技术,完成相关重点智能设备系统研制,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功能的典型场景试点示范,初步形成智能船舶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保持我国智能船舶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在具体应用方面,我国已有多艘智能船舶投入运营。例如,“明远”号是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矿沙船,获得中国船级社和挪威船级社认证,是挪威船级社认证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具有辅助自动驾驶、能效管理等五大智能模块功能,为船舶航行、运营、维修提供决策支持。“大智”号是我国首次将“智能”概念应用于船舶领域,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搭载有全球首个会自主学习的船舶智能运行与维护系统。“智飞”号是我国首艘自主航行300TEU集装箱商船,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3种驾驶模式。“珠海云”号是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可搭载不同观测仪器的无人系统设备。
尽管无人船技术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传输安全性、动力装置稳定性以及远程操纵可靠性是三大主要障碍。此外,深海探测还面临着高压、黑暗、低温、缺氧等极端环境的挑战。从法律层面来看,现有国际海事法规主要针对有人船舶设计,无人船的法律地位、责任归属等问题尚待解决。例如,船舶安全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中关于构造、救生设备、消防船舶配员、信号与报警方面的要求,《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中瞭望航行决策、灯光信号交互及涉及船员的部分条款,还需考虑常规船与无人船在灯光、信号等方面的交互问题。船员管理法规,包括《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国际劳工公约》和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中关于船员定义及相关要求、安全配员等要求。海上权益与责任法律法规中涉及船长责任、海难救助、法律主体和保险责任等内容。
未来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船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无人船将更加智能化、自主化,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同时,随着相关法规的逐步完善,无人船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解决技术、安全、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战。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才能真正释放无人船的潜力,开启海洋探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