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从“煤都”到“绿都”的生态蝶变
阳泉:从“煤都”到“绿都”的生态蝶变
阳泉市,这座曾经以煤炭闻名的工业城市,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24年,阳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4年稳定在70%以上,5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水体标准,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这些亮眼的成绩单,见证了阳泉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生态保护:多管齐下,成效显著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阳泉市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2024年,市生态、城管、住建、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持续深入开展“今夜环保在行动”,强化工地污染管控。针对阳泉市产业结构,各部门开展耐火行业、煤电行业深度治理,加大煤层气(瓦斯)发电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11家企业完成脱硝改造,7家企业达到B级排放要求,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阳泉市坚持饮用水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2024年,乌河枣园村断面、绵河地都断面、滹沱河闫家庄大桥断面、桃河白羊墅断面、温河辛庄断面5个国考断面100%达优良水体。同时,土壤环境方面,阳泉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两项指标达到100%;全口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清单实现动态更新;危废规范化管理评估和化学物质信息调查工作有序推进,75家企业“回头看”工作全部达标。
阳泉市还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4年,阳泉市摄影爱好者在城市中心公园的人工湖内,拍摄到国家“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保护动物——小鸊鷉。它们在此栖息与阳泉市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密不可分。不仅是小鸊鷉,还有在平定县冶西镇尚怡水库“打卡”过冬的鸳鸯,组团“安家”在桃河流域的黑鹳,野生动物频频到访,是对阳泉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生动诠释。
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阳泉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盂县裕光煤电、华阳建投阳泉热电等先进煤电项目投运,煤电产业以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挖潜增效;山脊上体量巨大的风机、坡梁上形如阵列的光伏板成为阳泉市能源供给体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亚美水泥、日昌晶、鑫磊能源、冀东水泥等一批重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稳步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奋力提质转型……
同时,阳泉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烟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欧贝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将大宗固废经过筛分、研磨等一系列工序,加工成集尘粉、双飞粉等半成品,或进一步加工,生产腻子粉、砂浆、石膏等建材产品。盂县因地制宜,依托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块“国字头”招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工业固废“赋能”。
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共建共享
阳泉市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层面,阳泉市建立了“一呼百应、反应灵敏”的指挥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动体系、“上下贯通、一体落实”的执行体系,坚决打好美丽阳泉建设“攻坚战”“持久战”。
企业层面,阳泉市积极推广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工厂是指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被评为绿色工厂的企业,可享受环保免检、不限产、不限电等好处,并获得相应奖励资金。
社会组织和公众层面,阳泉市成立了山西首支民间巡河员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巡河净滩活动。同时,阳泉市还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出行。
阳泉市的绿色转型之路,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煤都”到“绿都”,阳泉市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阳泉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阳泉智慧”和“阳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