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沈阳动漫企业助力国漫技术新突破
《哪吒之魔童闹海》:沈阳动漫企业助力国漫技术新突破
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再次点燃了国人的热情。《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不仅以13.3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跻身影史前20,更以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情感内核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在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是来自全国138家动画公司的4000多名动画人的心血结晶,其中不乏沈阳动漫企业的身影。
沈阳力量:为国漫注入新活力
在《哪吒2》的片尾字幕中,沈阳汝乔影视的名字赫然在列。这家来自东北的动漫企业,承担了影片中“海底暴动”这一关键场景的制作任务。据沈阳汝乔影视的李霆回忆,当他接到任务时,国内许多一线大公司已经提前参与制作,留给他们的只剩这场最具挑战性的戏份。
“这场戏里,海妖全从墙缝里冲出来,而且这些海妖不能停,我当时压力挺大。”李霆坦言。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他们通过先进的GPU渲染技术和AI算法,成功实现了这一复杂场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海底世界。
技术突破:GPU渲染与AI算法的双重加持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两大技术支柱:GPU(图形处理器)和AI(人工智能)。这些技术的应用,让中国动画从“手绘时代”迈向了“数字时代”。
在动画制作中,GPU承担了90%以上的图形渲染任务。以“哪吒化身火焰巨人”的场景为例,单帧画面需要计算数百万个粒子运动,而GPU凭借数千个核心并行计算,将原本CPU需要几小时的渲染压缩到几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国产GPU如摩尔线程MTT S80的使用,让中国动画摆脱了对国外芯片的依赖。
AI算法则在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敖丙的冰晶铠甲设计中,AI通过风格迁移技术,自动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元素;在海底世界的生物群设计中,AI预测水流和火焰的物理轨迹,减少了手动调参的繁琐;在角色表情捕捉中,AI实时分析演员的面部表情,让哪吒的“魔童邪笑”更加生动自然。
精良制作:从概念到银幕的匠心之旅
《哪吒2》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数不胜数,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心血。
在“海底暴动”场景中,为了呈现数以万计的妖兽穿越虚空裂口的壮观场面,特效团队耗时一年,将原始曲线逐一替换为锁链模型,并通过算法控制锁链的物理运动,避免穿帮和构图失衡。章鱼将军的剑采用曲线设计,与柔软的触须相呼应;戒锤怪的铁锤则由螃蟹构成,锤到地上能分散成螃蟹,既符合其生物形态,又增加了武器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在“瀑布特效”场景中,深圳华强方特团队开发了瀑布制作流程自动化程序,将50台高性能工作站整合成解算集群,每帧渲染时间长达32小时,光渲染时长就高达15天。为了达到导演要求的“东方瀑布的美感”,团队不仅追求规模宏大,更注重特效效果的节奏和韵律美。
在“玉虚宫”场景中,制作团队采用了3D扫描技术和虚幻引擎实时渲染,动态调整光照与材质效果。这一场景的制作历时3个月,十多人的年轻团队夜以继日,只为呈现出最符合东方美学的仙界景象。
未来展望:技术驱动国漫新纪元
《哪吒2》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AI的辅助下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如何在追求视觉奇观的同时不失故事的温度?这些都是未来国漫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正如导演饺子所说:“一定要做观众没见过的,能够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或者说能够有一种非常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给观众更多的美感刺激。这样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有做的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动画师可能会像“玩VR游戏”一样调整场景,AI导演可以根据关键词生成分镜脚本,虚拟演员将参与配音、表情、动作的全流程。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动画的本质仍然是讲故事。只有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技术革命。它展示了中国动画产业在GPU渲染和AI算法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也展现了中国动画人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哪吒喊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动画也在用技术证明:“神力”不在天上,而在每一行代码、每一块芯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