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没有参与唐隆政变的上官婉儿 为何最后会惨遭李隆基杀害?
完全没有参与唐隆政变的上官婉儿 为何最后会惨遭李隆基杀害?
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为何要杀死没有参与政变的上官婉儿?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公元710年7月21日,一场改变唐朝命运的政变——唐隆政变爆发。在这场政变中,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剿灭了以韦皇后为代表的韦氏集团,成功夺取了大唐政权。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则被立为太子。然而,在这场政变中,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出现了:并未参与实际敌对行动的上官婉儿,最终还是惨遭李隆基杀害。
唐隆政变前夕的微妙平衡
在唐隆政变发生之前,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就已经草拟了一份旨在平衡各方势力的诏书。这份诏书提议拥立皇太子李重茂为皇帝,由李旦辅政,韦皇后则以皇太后身份摄政。这一方案看似能够兼顾李氏与韦氏的利益,同时也能获得太平公主的支持。然而,唐隆政变的结果证明,这份带有中立性质的诏书并未得到李隆基的认可。
政变中的致命转折
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开始捉拿韦氏党羽。此时,上官婉儿带着她与太平公主共同草拟的遗诏,向李隆基请求赦免死罪。然而,李隆基并未因此心软,最终还是下令处死了上官婉儿。
这一决定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考量。在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曾长期主持唐朝内政,并与韦皇后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管表面上她们是同盟,但在关键时刻,上官婉儿的立场转变显然已经太迟。对于李隆基而言,这位前朝旧人留下的隐患不容忽视,因此果断将其处决,以绝后患。
唐隆政变的历史背景
唐隆政变发生在公元710年的唐隆年间,由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共同发起。当时的背景是,中宗李显在位,但昏庸无能,皇后韦氏独揽大权。李显因感念韦氏在流放期间的陪伴,对其行为予以纵容,导致韦氏势力日益膨胀。武三思则通过韦后的提拔和上官婉儿的帮助,官至宰相,权倾朝野,形成了以韦后为首的专权政治。
韦后利用皇后身份,独揽政权,干涉朝政,破坏朝中大臣,加剧了李唐皇族之间的矛盾。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试图捕杀武三思父子,但因中宗名义上仍是皇帝,御林军临阵倒戈,最终兵败被诛。此后,韦后的势力不仅未减,反而有增无减。加之当时朝局动荡,天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韦后却大肆培植亲信,导致朝野混乱。这种局面最终引发了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首的势力发起唐隆政变。
尽管上官婉儿最终未能逃脱被诛的命运,但她的诗作却在太平公主的请求下得以收集出版,流传至今,成为后人了解这位才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