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甘薯trifida自交亲和性背后的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甘薯trifida自交亲和性背后的秘密

引用
中国数字科技馆
7
来源
1.
https://www.cdstm.cn/gallery/hycx/qyzx/201805/t20180501_759303.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96555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4%BA%A4%E4%B8%8D%E8%A6%AA%E5%92%8C%E6%80%A7/5105784
4.
http://www.yunbangwang.com/news/150.html
5.
http://www.gsc.ac.cn/kpzc/kpzs/201401/t20140114_152655.html
6.
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CN/lexeme/showArticleByLexeme.do?articleID=82711
7.
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1/201811443813.html

甘薯的祖先种三浅裂野牵牛(Ipomoea trifida)具有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SSI),其自交不亲和机制由单位点复等位基因(S位点)控制。这种特性不仅影响着甘薯的繁殖方式,也为现代育种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将从trifida的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分子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特性的科学意义。

01

trifida的自交不亲和性表现

trifida的自交不亲和性属于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系统,主要表现为花粉萌发受抑制。当进行自交时,花粉在授粉后10-20分钟内无法在柱头上萌发,导致无法形成种子。这种自我识别机制发生在柱头表面,是植物防止近亲繁殖的重要手段。

02

trifida在甘薯驯化中的地位

trifida是甘薯的重要祖先种,与甘薯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关于甘薯的起源有两种主要观点:

  • 日本学者认为甘薯是同源六倍体,起源于一种六倍体野生植物trifida。他们通过染色体分析和杂交实验,发现trifida包含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都具有与甘薯相同的染色体组。

  • 美国学者则认为甘薯是异源六倍体,起源于trifida(二倍体)和I.triloba(二倍体)两种野生植物。他们通过减数分裂观察和形态特征分析,发现trifida和I.triloba与甘薯的相似度最高。

03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

trifida的自交不亲和性由S位点控制,该位点包含多个基因:

  • 雄性决定基因:如AB2基因,与芸薹属的SP11/SCR同源,可能作为雄性配体
  • 雌性决定基因:如SE1、SE2、SEA等,可能通过钙离子信号通路抑制花粉管生长

这些基因在花药绒毡层和柱头乳突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共同决定了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

04

自交不亲和性在育种中的应用

自交不亲和性在植物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种,可以避免去雄操作,简化育种流程
  • 通过远缘杂交获得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 在油菜、甘蓝、大白菜等作物育种中已有成功应用

对于甘薯而言,trifida的自交不亲和性为其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解析S位点基因,可以开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亲本,或利用自发突变体创制自交亲和材料。

05

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关于trifida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位点的遗传机制和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最新研究显示,通过严格的保存措施和环境控制,trifida的实生种子可以保存9-10年,发芽率仍能维持在80%以上。

未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更深入地理解trifida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为甘薯育种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同时,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可以创制自交亲和材料,为甘薯的遗传改良开辟新途径。

总之,trifida的自交不亲和性不仅是其自身繁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甘薯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特性,培育出更优质的甘薯品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