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许燕谈MBTI:玄学还是科学?
北师大教授许燕谈MBTI:玄学还是科学?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尽管MBTI人格测试在职场团建等场合应用广泛,但其理论基础受到质疑,且不符合心理测量的标准指标。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MBTI测试科学性的深入思考。
MBTI的理论渊源:从荣格到布里格斯
MBTI测试,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但又有所发展和简化。
荣格在《论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将人格分为八种心理功能,包括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每种功能又分内外倾两种取向。荣格强调,每个人都会使用这八种功能,只是在使用上会有偏好。他的理论重视个体差异,旨在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潜能。
相比之下,MBTI测试将人格简化为16种类型,通过四个二元维度进行划分:外向/内向(E/I)、感觉/直觉(S/N)、思维/情感(T/F)、判断/感知(J/P)。这种简化虽然便于理解和应用,但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科学性争议:从重测信度到巴纳姆效应
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备受争议。一项研究显示,50%的测试对象在5周内重复测试时,会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到不同结果。这种较低的重测信度表明,MBTI测试结果的稳定性较差。
此外,MBTI测试还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内容空洞,也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有调查显示,43.2%的网友表示自己并不非常在乎MBTI量表是否完全科学,无论测试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能获得较强的心理满足感。
过度简化:二元对立的局限性
MBTI测试将复杂的人格类型简化为16种固定模式,这种二元对立的分类方式受到了批评。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的系统,不能简单地用几个标签来概括。正如许燕教授所说,MBTI的这种简化处理不符合心理测量的标准指标。
应用现状:从职业规划到社交工具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MBTI测试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在职场中,它被用于团队建设、员工培训甚至招聘环节。年轻人则将其作为社交工具,用MBTI类型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在校园表白墙和社交平台上,根据MBTI找对象也成为一种新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MBTI测试
许燕教授建议,应该将MBTI测试视为一种简单的自我探索工具,而不是将其结果绝对化。它可以在职业规划、学习方式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但不能依赖它来规划人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分依赖人格标签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忽视个体的独特性。
正如《福州大学报》评论所言:“MBTI测试也不过是一个秉持平均主义的赞美量表,二者都缺乏科学道理,却因人们自我认知的盲区而被奉为圭臬。”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我们应当保持独立思考,通过生活实践与心灵自省,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拥抱真实,在自我探索的旅途中愈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