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是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经济危机是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不仅是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灾难,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导火索。这场持续了四年的经济危机,以其广泛的地域影响、复杂的危机形态和巨大的破坏力,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军事冲突。
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历时最长的一次,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
除了时间久之外,当时的经济危机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地域广。
危机从美国爆发之后,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诸国。
随后又波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一幸免。
二:
多“病”齐发。
工业危机、农业危机、贸易危机和货币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盘根错节,难以解决。
三:破坏性大。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4%以上,失业人数达4000余万,各国失业率在30%~50%,国际贸易总额下降65.9%,造成的物质损失达2500多亿美元。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1700亿美元的损失还要多出800亿美元。
为了转嫁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甚至不惜以邻为壑。
各国纷纷采取保护关税的措施,以阻止外国货物进入本国。先是美国在1930年提高关税,再是英国分别于1931和1932年通过一系列法案,大幅增加关税。其他国家也照葫芦画瓢,从此关税壁垒高筑,国际贸易陷入困境。
面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甚至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经济措施,都不会顾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安全。
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国家内部压力,更是如此。
这就导致1929~1933年这四年的大萧条成为了两次大战间由和平向战争过渡的历史时期。
世界政局和各国主流思想观念,之所以发生大的转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发展!
因为经济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步发展成为政治对抗,乃至军事冲突。
经济危机最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各国进行贸易战的手段是利用廉价商品对他国进行倾销,在金融领域,则纷纷采取放弃“金本位”,让本国货币贬值。
带头的是英国,1931年9月英国银行停止英镑的金本位制,英镑大幅贬值。接着瑞典、挪威、日本等50多个国家争相效仿。整个国际信贷市场一片混乱。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以某国为核心的集团对抗。
金融联系较为密切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日元集团等相互对立、封闭的货币集团。最终形成了国家集团对抗的局面。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盘事件,导致了纽约华尔街的大恐慌。股票价格下跌的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都在即刻之间倾家荡产。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非常沉重,危机高峰时的1932年,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一半,失业者到处都是。
而统治阶层为把危机转嫁给普通民众身上,又实行了消减工资,消减救济金养老金等政策,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势下,最终为希特勒上台铺平了道路。
对日本来说,1929年“大萧条”蔓延过来的时候,使本就动荡的日本政局愈加混乱,经济亦随之恶化。外出逃荒、倒毙路旁、全家自杀、卖儿卖女的事件层出不穷。面对困局,日本财阀产生了建立“强力政权”的冲动,致使以陆军为主力的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利用英美经济危机、中国内乱,加大了入侵中国的步伐。
总之,许多国家的面貌因经济危机而改变。严重的经济危机造就了深刻的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能引起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矛盾的空前尖锐化,这就给军事冲突造成了条件。
战争也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划分世界和势力范围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