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产学研合作行业报告: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产学研合作行业报告: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0431221_120815556

导读: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将从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市场规模、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中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前景。

产学研合作行业定义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为共同推动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积极寻求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供给方的支持与协作。通过这种合作,各种生产要素得以有效组合,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推动。

产学研合作行业分类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学术和研究之间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主要可以分为技术服务模式、技术开发模式和企业牵头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几种模式。技术服务模式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企业的“外脑”,提供技术支持和分析评价,助力企业技术产业化。技术开发模式则是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要素进行合作,包括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两种形式。而企业牵头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则以企业为主导,聚焦重大产业场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整合市场需求和使命驱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这种合作模式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产学研合作行业发展历程

在20世纪50-60年代,产学研合作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模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发展演变。具体而言,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阶段是“产学研联合”。在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奠定了基础。1985年,产学研合作被正式纳入科技体制改革范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各类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与联合。

第二阶段是“产学研结合”。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产学研合作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最后阶段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自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来,产学研合作进入了更为紧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学研合作的各方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产学研用合作链条。

产学研合作行业上中下游

产学研合作上游行业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教育机构,他们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创新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支持。下游应用行业则主要指那些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的产业领域,如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生物医药业等。这些行业通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产学研合作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和增长率都在不断提高。根据科技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在近年来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从2014年至2018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577亿元增长至1.78万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106.98%。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产业创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持续增加,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2018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达9518项。2亿元,比上年增加1134.6亿元,增长13.5%。另一方面,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迅速涌现,以中国科技创新与促进奖为例。截止至2018年底,共评选出奖项1106个。其中2018年186项,总的来说,2010-2018年,奖项扶摇直上。

我国产学研合作行业成功案例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行业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南京云创、安谋科技(Arm)、杭州睿数科技、东软、科大讯飞、曙光、浪潮、慧科、西普教育、五舟科技等10家企业在2020年被评为“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全国校企合作十佳案例。

此外,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宁波大学等十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案例也在2008年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为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模式以及成果,体现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产学研合作行业政策

我国政府深入关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且为推进此进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国家级层面,中央政府领导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面向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产学研的内容,政府已设定了与之相关的产学研发展建设目标。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牵头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致力于解决需求来源分散、研发规模较小、研发周期短等问题,以进一步推动科技经济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而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支持构建一批重大示范应用场景,鼓励创新型城市、国家自创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发布应用场景清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场景合作机会。

在地方层面上,各省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措施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如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辽宁省、广东省等地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产研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总的来说,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涵盖了众多的相关主体。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规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学研合作行业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行业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层次整体较低,合作方式主要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如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而高层次的合作模式如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却很少使用。

其次,政策法规方面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规,但是还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协调监督机制以及良性循环机制,这导致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纠纷,直接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

此外,科研院校在技术供给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缺少风险投资等原因,很多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是主要集中在提供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线上的技术成果,而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研究和投入才能取得的成果则显得动力不足。

最后,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问题。目前还缺乏能够让各方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利益契合点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和效果。总的来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的方法,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产学研合作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无比,这既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扶持,如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也归因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他们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获取新技术和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此外,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提升了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整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发展。尽管产学研合作面临着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和制度,平衡和保护各方利益,产学研合作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充满期待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