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疗法:三叉神经痛治疗新突破
干细胞疗法:三叉神经痛治疗新突破
三叉神经痛,被誉为“天下第一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症状。近年来,干细胞疗法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进展,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研究:显著降低疼痛强度
最新发表的文献显示,10名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结果显示:自体干细胞治疗神经性三叉神经痛在6个月时显著降低了疼痛强度,是一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干预措施。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通过再生神经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调节免疫反应和改善微环境等机制,展现了改善神经疼痛的巨大潜力。
这项研究中,受试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3岁,疼痛症状持续4个月至6岁零5个月。这些受试者注射自体干细胞的总细胞数为 3300 万至 1.62 亿个细胞,采用口腔和面部注射的方式,细胞活力为62%–91%。结果显示,接受干细胞疗法的受试者没有出现全身或局部组织副作用。在6个月时,约55%的受试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和抗神经痛药物的使用都有所降低。治疗前的平均疼痛评分为7.5,6个月时降至4.3。抗神经性疼痛药物的使用表明,约55%的受试者减少了对药物的需求。
作用机制:多途径改善神经疼痛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治疗神经疼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人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SNI)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替代受损神经细胞: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替代损伤的神经组织,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减轻神经疼痛。
- 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干细胞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减少疼痛。
- 促进神经再生: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 改善微环境:干细胞能改善损伤部位的微环境,促进血管生成,为再生的神经细胞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移植途径:多种选择确保最佳疗效
研究认为,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疾病,选择恰当的干细胞输入途径尤为关键,因为这能保证干细胞发挥最大效能。从当前在Clinical trial备案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项目来看,研究者采用的干细胞种类多样,包括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羊膜上皮干细胞等。干细胞的移植途径也因病而异,主要有静脉途径、动脉途径、局部种植、鼻腔移植、脑脊液途径、立体定向脑实质移植、CT引导下脊髓内移植等几种途径。
静脉移植:这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创伤小、受试者容易接受。缺点是中枢细胞利用率偏低(在外周脏器和血脑屏障的阻碍下,多数干细胞在静脉输入后会停留在脾脏、肺部、肝脏等器官),靶向治疗作用不足且有发生肺栓塞和过敏的可能。
动脉移植:研究证实,在脑供血动脉内注射干细胞,可以提高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利用率。采用颈内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移植干细胞,损伤小、可准确定位、副作用较少且易获得确切疗效,但有血脑屏障阻碍,可能使高龄患者动脉壁的血栓脱落再次诱发脑梗塞或形成夹层动脉瘤。
局部种植:局部种植干细胞治疗外周神经缺血、坏死,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该法优点是可以直观检验疗效,缺点是存在注射部位创伤。国内现有的临床研究包括局部注射干细胞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糖尿病足。
鼻腔移植:经鼻腔给药可以使药物快速吸收入脑,原因在于鼻粘膜细胞有很多微绒毛,也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这有助于药物吸收。经鼻滴入干细胞几乎没有创伤,但其入脑效率仅占全部细胞的30% ~ 40%。国际上现有19项经鼻移植干细胞的临床研究方案,治疗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脑损伤和帕金森病等。
脑脊液途径:
- 腰穿途径:采用腰椎穿刺技术,研究者将干细胞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干细胞可以沿脑脊液循环或者通过趋化作用募集至大脑病灶;也可在蛛网膜下腔黏附、增殖和分化。其优点是创伤小、操作简单。其缺点是移植路径有细胞损耗、靶向不精准且不具普遍适用性。多项临床研究均采用了该移植途径,如小儿脑瘫、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外伤后遗症,脑中风后遗症等。
- 脑室移植:相对于腰穿移植,脑室移植干细胞显得更加直接和高效。该方法分单次侧脑室移植和多次侧脑室移植。单次侧脑室穿刺移植,由于定位不精准,容易穿刺失败而较少采用。多次侧脑室内移植,则需要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安装Ommaya药物囊的方式来完成,借助该方法可以完成上千次的细胞移植。
采用侧脑室途径移植干细胞具有如下优势:
①穿刺侧脑室较穿刺脑实质的创伤更小;
②侧脑室内可重复多次注射干细胞,且一次脑室内注射的干细胞数量远超脑实质的注射量;
③脑室内移植有助于干细胞迁移至病灶周围或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再生;
④脑室内移植有利于细胞发挥旁分泌、神经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
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安装药物囊的过程中,有出血、感染等风险。
- 立体定向脑实质移植:对于神经系统疾病,采用立体定向方式进行干细胞移植研究较为普遍。该移植途径需借助立体定向头架或机器人,采用头部CT、MRI、DTI等图像融合技术进行移植神经核团的靶点定位。具有定位准确、操作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适于脑部病灶相对局限的疾病,如脑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帕金森病等。
该移植途径的缺点在于:
①干细胞在脑损伤区富集、存活率较低;
②干细胞分化率低且难以整合至患者神经系统内部;
③移植干细胞的手术操作存在出血或感染等风险;
④不适合多次干细胞移植。
- CT引导下的脊髓内移植:在脊髓损伤局部注射干细胞,是目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常用研究方法。由于该处脊髓已充分减压,脊髓损伤区域尚未形成胶质瘢痕化,在其断端两侧注射干细胞有助于神经再生。其缺点在于,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无法获得准确评估。
日本经验:双轨监管确保安全有效
日本在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方面走在前列,采用双轨监管模式,确保细胞培养和治疗的安全性。研究显示,干细胞疗法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修复受损组织,从源头上解决疼痛问题。
传统方法治标不治本: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常用方法包括服用止痛药、神经阻滞等手段,但这些方法仅能短期内缓解症状,很难从源头上解决某些顽固性疼痛,也无法解除潜在病因。而且长期服用止痛类药物,可能产生耐药性或依赖性,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加重消化道负担等。
干细胞相对安全有效:
- 有效性:干细胞既有助于缓解疼痛,还能修复受损的细胞或组织,让慢性疼痛背后的病因无处遁藏。
- 安全性:日本干细胞采取双轨监管模式,根据厚生劳动省许可的《关于确保再生医疗的安全性等相关法律》进行细胞培养与治疗;细胞培养在严格管理下进行,为确保高度的安全性,在细胞入库时会进行病毒检查等细胞检查;在培养过程中的所有程序,均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进行监管;此外,还会在无血清培养基地中进行培养,以保证安全性。
日本干细胞疗法就是将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修复或替换受损细胞或组织,从而将疼痛扼杀于“摇篮”中。一方面,利用干细胞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直达损伤及炎症部位,并以旁分泌方式释放诸多营养因子,直接或间接调节炎性反应,从而缓解慢性疼痛;另一方面,利用干细胞的分化特性,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细胞及组织,改善造成慢性疼痛的疾病,从而在源头上达到“止痛”目的。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推进,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神经疼痛患者的新希望,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优化干细胞的来源、培养和移植技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潜在风险。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实现以下目标:
- 开发出更有效的干细胞疗法,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提高干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探索干细胞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 推动干细胞疗法的规范化应用,包括标准化的制备和移植流程,以及针对如何精确靶向疼痛神经元等问题制定相关指南和标准。
干细胞疗法在改善神经疼痛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干细胞疗法从实验室走向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