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行动重拳出击:虚假摆拍视频整治进行时
清朗行动重拳出击:虚假摆拍视频整治进行时
2023年3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剑指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摆拍现象。这一行动不仅关乎网络生态的净化,更关系到社会信任的构建。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重点平台已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09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摆拍视频:从“吸睛”到“违法”
虚假摆拍视频,这个曾经被视为创意表达的灰色地带,如今已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点对象。从“家境贫寒的弟弟辍学卖苹果供哥哥上大学”到“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农村女孩跟着养母艰难生活”,这些看似感人至深的故事,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剧本。更有甚者,一些博主通过摆拍“直播骚扰女游客”“抱患病孩子送外卖”等虚假场景,制造社会矛盾,引发公众愤慨。
这些虚假内容不仅误导公众,更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信任体系。例如,2024年7月,一则关于“校园欺凌”的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学生被多名同学围殴。然而,经警方调查,这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粉丝。类似案例屡见不鲜,虚假信息的泛滥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清朗行动”:重拳出击虚假信息
面对虚假摆拍视频的泛滥,中央网信办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专项行动要求重点平台对违规内容进行清理,对违规账号采取禁言、清理粉丝、暂停或取消营利权限等处置措施。据统计,仅在2023年3月至5月期间,重点平台就处置了造谣传谣账号3.43万余个,假冒仿冒账号82.77万余个,违规变现账号6.56万余个。
在法律层面,公安部继续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对利用网络谣言吸粉引流、非法牟利等行为进行整治。同时,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
虚假摆拍为何屡禁不止?
尽管整治力度不断加大,虚假摆拍视频为何仍屡禁不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指出,无底线摆拍往往能迅速吸引公众注意,短期内带来高点击率和流量,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商业合作等利益。一些网络博主将此视为引流变现的捷径。
从已查处的案件来看,虚假摆拍视频背后大多是团队化运作,分工明确。广西钦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支队长林举龙透露,很多博主采用的是“摆拍炒作—吸引眼球—圈粉涨粉—直播带货”这一套路。例如,“凉山孟阳”通过虚假摆拍视频吸粉,粉丝量突破10万后开始直播带货,非法牟利超1000万元。
治理之道:多方联动共筑清朗空间
要从根本上遏制虚假摆拍视频的泛滥,需要多方联动,形成治理合力。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建议,虚假摆拍视频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上下游全链条打击,从严惩处相关“自媒体”账号及其背后的MCN机构。
平台责任不容忽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张世超认为,平台应通过升级技术手段等方式加强内容审核和监测,对违规账号和MCN机构严格实行黑名单制度和分级处罚。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强平台人工运营把关,加大对优质内容的人工筛选力度并赋予较高推荐权重,推动流量分配更加合理。
此外,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也至关重要。钦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李远卿提醒,广大网民需要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被虚假内容所误导,对虚假摆拍视频说“不”,积极举报虚假不良信息。
“清朗行动”只是开始,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只有当虚假信息无处遁形,真实才能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