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大昌增益团队揭秘ATP合酶新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大昌增益团队揭秘ATP合酶新机制

引用
百度
6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ATP%E5%90%88%E6%88%90%E9%85%B6/10756141
2.
https://www.sciengine.com/doi/10.1360/05SCLS-2015-0312
3.
https://m.ebiotrade.com/newsf/2016-5/201651890248599.htm
4.
https://wap.ebiotrade.com/news.asp?id=115626
5.
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2286fa81-a593-4a85-93b6-807b7afc7838
6.
http://sciencechina.cn/gw.jsp?action=detail.jsp&internal_id=5680910&detailType=1

ATP合酶是生物体内一种至关重要的酶,它负责催化ADP和磷酸合成ATP,为细胞提供能量。然而,长期以来,关于ATP合酶的工作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ATP合酶旋转催化模型,为这一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答案。

01

传统模型的困境

ATP合酶是一种复杂的分子机器,由突出于膜外的F1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Fo疏水尾部组成。F1含有α3β3γδε亚基,Fo含有abc亚基。传统模型认为,当质子通过通道发生跨膜转运时,将驱动c亚基环在细胞膜内的连续转动,进而驱使附着在c环上的γε中心杆转动,后者的转动引起α3β3中的活性中心发生周期性构象改变,从而催化ATP的合成。

然而,这一模型存在诸多理论上的缺陷:

  1. 能量转换效率问题:传统模型中,质子流的能量直接转化为γ亚基的旋转动能,这一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较低,难以解释ATP合酶极高的催化效率。

  2. 结构稳定性问题:γ亚基的高速旋转可能会对整个酶的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而实验观察到的ATP合酶结构却异常稳定。

  3. 实验数据不符:传统模型与通过X射线衍射等方法获得的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信息存在矛盾。

02

新模型的突破

昌增益团队提出的新模型颠覆了传统的认知。他们认为,发生旋转的不是c环和中心杆,而是α3β3六聚体。具体机制如下:

  1. 质子驱动的构象变化:质子的跨膜转运引起c环的周期性构象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直接驱动旋转,而是引发后续的机械运动。

  2. 往复运动到连续转动的转换:c环构象的变化驱动附着在其上的γε中心杆产生往复运动。这种往复运动类似于按压式伸缩圆珠笔的推杆运动。

  3. 六聚体的连续旋转:往复运动的能量被有效地传递到α3β3六聚体,驱动其发生连续转动。这种转动进一步引起β亚基的构象变化,从而催化ATP的合成。

这一新模型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模型的缺陷:

  • 能量转换效率:通过往复运动到连续转动的转换,能量传递更加高效。
  • 结构稳定性:避免了高速旋转对酶结构的潜在破坏。
  • 实验数据一致性:与已有的蛋白质结构数据高度吻合。
03

科学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我们对ATP合酶工作原理的理解,更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新模型为通过实验,特别是活细胞内的实验,来进一步认识ATP合酶的旋转催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此外,这一发现还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ATP合酶的工作原理与纳米技术中的分子马达密切相关,对设计新型纳米机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对ATP合酶理解的深入,未来有望开发出更高效、更稳定的生物纳米器件,推动生物技术和纳米科技的发展。

这一突破性研究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权威期刊《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上,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更多实验数据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将不断深化,为解决能源、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