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渤海国考古的重大发现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渤海国考古的重大发现
2023年,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高句丽佛寺遗址发现的空白,还为研究唐代高等级佛寺布局和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考古发现的历程
古城村寺庙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东侧,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交界附近的图们江畔。遗址由1号寺庙址和2号寺庙址组成,两处遗址分别反映了高句丽和渤海国时期的佛教文化遗存。
1995年,古城村在农田改造过程中首次发现了佛像等遗物。时任珲春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李正凤将相关文物进行了收集和保存。但由于遗址地处水田改造区域,1号寺遗址已遭严重破坏,只采集到部分瓦件和佛教造像残片。
2011年,时任吉林省境内渤海国寺庙址考古调查执行领队的解峰在开展调查时,留意到珲春市文物管理所存放的一批佛像,由此开始了对古城村寺庙址出土遗物的系统研究。201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珲春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公布了古城村寺庙址考古调查所获遗物的整理报告,引起了学界重视。
2016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解峰正式作为古城村寺庙址的考古领队,组织队伍开始了对珲春古城村寺庙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考古队克服了东北地区冻融作用和农业耕种带来的困难,经过不懈努力,在水田内一道水渠下的堆积中发现了一些相对完整的遗物。
重大发现
在2017年对2号寺庙址的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处隐藏的“地宫”。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李存信先生主持了地宫的发掘工作。在地宫中,考古队最终发现了一件直径近9厘米的球状铁函。
这件封存千年之久的铁函在打开时似有气体喷出,随着盖子的掀开,内中反射出厚重而多彩的光华。铁函被送到社科院考古所后,研究员从中发现了3555件遗物,质地包括金、银、铜、锡、玻璃、木、珊瑚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件金瓶,内置7件银珠,专家分析应系珍贵的“影骨舍利”。
发现的意义
古城村寺庙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填补空白:1号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也是东北地区已发现最早的佛寺遗址,填补了图们江流域高句丽考古遗存发现的空白。
文化传承:遗址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厘清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建筑布局研究:2号寺作为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国高等级佛寺,为研究我国唐代高等级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组合、建筑结构及探讨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文化交流:出土的大量北朝晚期风格造像为探讨中原佛教物质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素材,展示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在中原文化影响下边疆地区佛教物质文化的传入与发展过程。
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
自2016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珲春市文物管理所对珲春市古城村1号寺庙址、2号寺庙址进行了连续8年主动性考古发掘,并开展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发掘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获取了大量考古学材料。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渤海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实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关于渤海国的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