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十年磨一剑,打造国际化教育新高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十年磨一剑,打造国际化教育新高地
“我们要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打造一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2013年就任时立下的愿景。短短十年间,这所年轻的大学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
201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从那时起,这所大学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7个学院,涵盖经管、理工、人文社科、数据科学、医学院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0多名,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
国际化的“学霸集中营”
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港中大(深圳)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学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进了60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5名诺贝尔奖得主、40多名各国院士。这些“学术大牛”们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还带领学生们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
学校的国际化特色还体现在其广泛的国际合作上。目前,港中大(深圳)已与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50个。在校学生中具有境外学分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这一数据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
港中大(深圳)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强调“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学校实行书院制,目前已有7所书院,每所书院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书院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社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人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驱动的科研实力
学校以创新驱动为指引,研究领域涵盖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目前,学校已建立了多个高水平研究院,包括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等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2019年,学校牵头组建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获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建设授牌。这些科研平台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发展,也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可期的“明日之星”
“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人,不仅仅是培养专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一个有情怀的人、有学养的人。”徐扬生校长的话道出了学校的教育理念。
站在建校十周年的新起点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朝着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一流学府的目标迈进。这所年轻的大学,正在用它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