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信任危机何时休?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信任危机何时休?
2025年2月8日起,我国对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的使用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禁止在面包、糕点、果蔬汁等7类食品中使用,并将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从1克/千克降至0.3克/千克。这一变化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再到近期的肯德基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一次次挑战着公众的信任底线。这些事件不仅让人们质疑商家的诚信,也引发了对整个餐饮行业的不信任。同时,专家的公信力也在不断下降,“砖家”一词成为公众对某些专家行为的讽刺。这种普遍存在的不信任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难度。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例如,2024年美国发生的多起食品召回事件,就与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污染有关,这些污染可能发生在生产、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
其次,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使用不合格原料或滥用食品添加剂。2025年2月的脱氢乙酸钠使用标准调整,就是基于对这种防腐剂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的重新评估。虽然专家表示,合理使用脱氢乙酸钠是安全的,但其使用范围和用量的调整,反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严格化趋势。
此外,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存在偏差,容易产生恐慌情绪。例如,当媒体报道某产品“检测出有害物质”时,消费者往往直接将其等同于“有毒食品”,而忽视了“剂量决定毒性”的科学原理。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
重建社会信任的路径
面对食品安全信任危机,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重建信任体系。
政府: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同时,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危机。例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就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律
食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同时,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例如,一些大型食品企业通过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公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理性看待风险
公众应提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学会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正如专家所言,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通过科学管理和风险控制,可以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应关注产品的安全标识和检测报告,理性对待食品安全信息,避免盲目恐慌。
结语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加强企业自律、提高公众意识等措施,可以逐步重建社会信任,为公众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正如一位食品安全专家所说:“食品安全不是‘零风险’,而是需要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