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语文献探秘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语文献探秘
《也松格碑》:蒙古语文献的最早见证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尔博物馆,珍藏着一块高202厘米、宽74厘米的石碑,这便是著名的《也松格碑》。碑文虽然只有短短21个蒙古文单词,但它却是现存最早的蒙古文石刻文献,见证了蒙古帝国初期的历史。
碑文记载了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次子也松格的一次壮举。据碑文记载,公元1224年末或1225年初,也松格在不哈速赤忽之地举行盛大庆祝大会时,展示了惊人的射箭技艺,一箭射出335丈之远。为了纪念这一壮举,立下了这块石碑。
蒙古语文献的形成与发展
蒙古语文献的产生和发展与蒙古帝国的崛起密切相关。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帝国,为蒙古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治理国家、训练军队、整顿社会秩序,成吉思汗颁布了一系列“札萨”(法令)、“训言”和“必力克”(格言),这些内容被记录在青册之上,成为蒙古帝国的“札萨大典”。
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蒙古语文献的形式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石刻、玺文、碑铭,逐渐发展出信札、书籍等多种形式。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蒙古帝国的政治、军事活动,还反映了蒙古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经济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凝聚着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代表性蒙古语文献
除了《也松格碑》,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蒙古语文献:
《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立于1240年,是现存最早的年代明确的蒙古文碑铭。碑文内容为窝阔台汗的圣旨,涉及山西命沁州管民官杜丰监督雕造道藏一事。
《窝阔台汗时期的景教瓷碑》: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用古回鹘文书写,记载了一位蒙古将军建立宫殿的过程。瓷碑上绘有希腊式的“十”字图案,反映了蒙古帝国与欧洲的联系。
《贵由汗玺文》:1246年,大蒙古国第三代大汗贵由的印玺文字。印文内容体现了蒙古帝国的权威和统治理念。
《释迦院碑记》:1257年,蒙汉合璧碑铭,记载了蒙古帝国时期的一次佛教活动。
文献的保存与研究现状
目前,蒙古文文献主要保存在中国、蒙古国及俄罗斯等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据统计,全国收藏蒙古文图书的省级以上图书馆有30多个、地区或盟级以上图书馆有60多个、县或旗级以上图书馆有100多个,还有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不同层次的档案馆和博物馆等相关单位有200多个。
研究工作涉及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文献汇集》等。这些文献为研究蒙古帝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结语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语文献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更是研究蒙古帝国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些文献见证了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记录了蒙古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经济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凝聚着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对研究蒙古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