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被罚1387万,骚扰电话风波再起
微众银行被罚1387万,骚扰电话风波再起
近日,微众银行因骚扰电话问题再次引发公众热议。多位用户反映接到自称来自微众银行的骚扰电话,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此,微众银行紧急发表声明称系不法贷款中介冒用名义所致,并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个月底,微众银行收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罚单——1387万元,涉及多项违法违规事项。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微众银行运营管理和监管措施的关注与讨论。
骚扰电话事件持续发酵
据媒体报道,多位用户反映接到自称微众银行的骚扰电话,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微众银行回应称系不法贷款中介冒用名义所致,并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此类行为。
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柯丁表示,自己曾一天接到多个微众银行的骚扰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他指出,尽管微众银行声称只通过官方电话和企业微信联系客户,但仍有大量骚扰电话存在,且在投诉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有用户表示,从未在微众银行办理过任何业务,却频繁接到该行的营销电话。甚至有用户反映,通过中间公司缴纳会员费用成功贷款后,微众银行回访时却表示办理线上贷款业务无需缴纳会员费用。
1387万元罚单背后
9月30日,央行深圳市分行公布了一张大额行政处罚信息,被罚对象正是微众银行。此次罚款金额高达1387万元,涉及5项违法违规事项,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与身份不明的客户交易等。
微众银行回应称,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并已经认真落实监管检查提出的各项要求,在2022年时已经整改完毕,后续会持续在加强内控合规建设方面下工夫。
事件关联性分析
骚扰电话事件反映的客户信息管理问题,可能与被罚事项中的“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存在关联。微众银行在客户信息保护和风险管理方面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合规建设。
专家观点
专家指出,微众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的标杆,其发展模式和风险管理经验对整个行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客户信息保护和合规经营,建立更为严格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信息被冒用的风险。
微众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大数据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客户信息管理,建立更为严格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信息被冒用的风险。同时,加强自身品牌保护意识,对损害银行声誉的行为及时追究法律责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