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抽奖风波背后的概率心理学:从变率增强到收集心理
B站抽奖风波背后的概率心理学:从变率增强到收集心理
近日,哔哩哔哩网站(B站)因“节奏风暴抽奖活动”涉嫌注水抽奖成功率而被上海市消保委约谈。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抽奖背后概率心理学的广泛讨论。为什么抽奖活动能如此吸引人?游戏公司又是如何设计抽奖概率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抽奖活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原理?
抽奖活动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参与抽奖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变率增强和收集心理。
- 变率增强(Variable Rate Reinforcement)
心理学家通过斯金纳箱实验发现,当动物按动按钮后,有时会出现食物,有时什么也没有,有时会出现多份食物。这种不确定性的奖励机制会促使动物不断按动拉杆,即使在不饥饿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是因为满足好奇心的未知体验,实际上是对原始大脑的一种内在激励,有时候甚至比外在的物质奖励更有效。
- 收集心理
人们天生就有收集的欲望。1991年,Ruth Formanek博士提出了五个收集欲望的理由,包括获取知识、专属收藏品来“发展自我”,认识趣味相投的人获得社交利益,作为一种行为目标,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以及单纯的收集中毒。游戏中的收集形式是固定式的,可收集的道具及其稀有度都是确定的,这使得收藏价值也大致固定。玩家可以将收集来的物品展示给其他有共同收集目标的玩家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游戏公司如何设计抽奖概率
游戏公司为了优化用户体验,避免极端情况发生,会采用多种概率设计策略:
- 隐形保底+限定条件
最直接的方法是设定一个周期性的保底机制,比如每抽10次必中一次。但为了避免用户发现规律,会将周期拉长到100次,并在其中随机选定10个次数出货。此外,还会加入额外的限定条件,如前20抽必中1次,或者两次中奖最大间隔不能超过20次,以确保用户不会因为长时间不中奖而流失。
- 概率递增法
这种方法借鉴了暴雪系游戏的掉落公式。以10%的期望概率为例,第一次抽取的概率可能只有1%,如果未抽中,则每次递增1.57%,直到抽中后重新回到1%。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能保持一定的随机性,同时确保整体数学期望符合设计目标。
- 组合随机法
在某些游戏中,抽奖过程会进行两次判断:第一次根据预设的确定数组分配奖池,第二次再从选中的奖池中随机抽取具体物品。例如,《我叫MT》手游中,玩家第几次能抽中紫卡是完全确定的,但具体抽到哪一张紫卡则是随机的。
商家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吸引消费者
除了游戏行业,各类商家也广泛利用抽奖活动来吸引消费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以下策略:
设置低门槛参与条件:通过签到、积分等方式,降低参与门槛,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留存率。
利用不确定性:通过概率控制,让用户在不确定的期待中持续参与,同时保持一定的惊喜感。
植入特殊意义:如蚂蚁森林的公益性质,让用户的虚拟行为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增加活动的深度和吸引力。
限时限量:通过时间限制和数量限制,制造紧迫感,促使用户尽快参与。
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该规定对有奖销售行为进行了详细规范,包括:
必须明确公布奖项种类、参与条件、开奖方式、奖金金额或奖品价格等信息。
禁止采用谎称有奖、内定人员中奖等欺骗方式。
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金额不得超过五万元。
经营者需建立档案,记录设奖规则、兑奖结果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
B站此次被约谈事件,正是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有奖销售行为的严格监管态度。对于商家来说,设计抽奖活动不仅要考虑用户体验和商业目标,更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活动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抽奖活动作为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通过理解这些原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抽奖活动,还能在参与时保持理性,享受过程而不被结果所困扰。毕竟,抽奖的本质是一种娱乐活动,保持轻松的心态,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