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单958:全国最火玉米品种的“王者”之路
郑单958:全国最火玉米品种的“王者”之路
“郑单958”这个名字,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几乎无人不知。这个诞生于1996年的玉米品种,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累计推广面积接近5亿亩,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之一。那么,为什么郑单958能如此受欢迎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个“全国最火玉米品种”的秘密。
三大优势铸就“玉米之王”
郑单958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三大核心优势:高产、稳产和多抗。
高产:产量屡创新高
在多次区域试验中,郑单958都展现了惊人的产量潜力。据农业部数据显示,郑单958在1997-1999年的河南省和国家区域试验中,产量分别为8370.0千克/公顷、7692.0千克/公顷、8659.5千克/公顷、8758.5千克/公顷、9453.0千克/公顷、8806.5千克/公顷,比对照种分别增产15.1%、22.4%、28.0%、15.5%、15.2%、7.1-15%,增产极显著,在所参加的6次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实现高产“六连冠”。
稳产:适应性强,表现稳定
郑单958不仅产量高,更重要的是其产量稳定性好。它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生长和产量,即使在不利年份也能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透光性好,有利于密植和群体内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其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郑单958的茎秆坚韧,抗倒伏能力强,即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的生长状态。
多抗:抗病虫害,抗逆性强
面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郑单958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逆性。它能够有效抵抗多种玉米常见病害,如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等,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郑单958还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能力,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生长和产量。
成功背后的三大支柱
郑单958之所以能成为“玉米之王”,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
育种技术的突破
郑单958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自选系郑58作母本、外引系昌7-2作父本育成的中早熟玉米单交品种。这一育种技术的突破,为郑单958的优异性能奠定了基础。
广泛的适应性
研究表明,郑单958在东北春玉米区,吐丝至完熟期热量和降水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郑单958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因各地光热条件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从播种到完熟/收获的全生育期天数、千粒重、产量均随纬度先增后减,出苗天数和出苗至吐丝天数随纬度北移而延长,吐丝至成熟天数随纬度升高而缩短。各试验点穗粒数与生态条件无显著关系,千粒重随纬度升高先增后减。郑单958高产主要出现在≥10℃活动年积温在3 450~3700℃地区,当≥10℃活动年积温约低于3200℃时,不能正常生理成熟,千粒重明显下降。东北春玉米区气候条件差异显著,气象生态条件对郑单958千粒重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千粒重不同导致其在各地呈现不同的产量表现。在高纬度的低热量地区,造成郑单958减产的主要因素是吐丝至收获期的热量匮乏,依据郑单958对≥10℃活动年积温的响应制定了安全种植北界线,可为其安全推广提供参考。
政策支持与推广
郑单958自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陆续通过多个省份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000009等。政策的支持为其大规模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统计,郑单958累计推广面积1.35亿亩,2005年种植面积达5500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15%以上。
对中国农业的贡献
郑单958的推广,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其高产稳产的特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郑单958的优良品质和广泛用途,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展望未来
虽然郑单958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农业科研人员并没有止步。他们正在努力培育更多像郑单958这样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玉米品种问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