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禹锡《陋室铭》,历代书法家的神来之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禹锡《陋室铭》,历代书法家的神来之作!

引用
搜狐
14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242976664_526353
2.
https://www.sohu.com/a/608224229_121124386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913736
4.
https://www.sohu.com/a/259428212_100187966
5.
https://www.sohu.com/a/491070024_537747
6.
http://www.mastersart.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2&id=3299
7.
http://www.shufazidian.com/ziliao_m/4866.html
8.
https://www.9610.com/zhmf/loushiming.htm
9.
http://20180709121842.wemorefun.com/newsitem/25777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111/09/29148133_872384271.shtml
11.
https://www.shufayi.com/25595.html
1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002/20/14012774_1050261789.shtml
13.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handwriting/231247.html
14.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3191&page=all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篇,以其精炼的文字和高洁的情操深受历代书坛文人的追捧。从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再到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以及近现代书法名家于右任,这些书法家们用不同的笔触诠释了《陋室铭》的独特魅力。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更让这篇千古名篇在不同朝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01

赵孟頫:早年力作,气度雍容

赵孟頫的行书《陋室铭》是其早年代表作之一。该作品纸本,纵49厘米、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款署“子昂”,钤有“赵氏子昂”朱文方印和“松雪斋”朱文长方印。通篇字形扁方,结体方阔,间架疏朗,方整平正,用笔方圆并举,以方笔居多,转折处见棱见角。法度谨严,字势宽博开张,气度平和雍容,雄浑大气。笔力厚重,笔画丰肥,笔法坚实,稳重遒劲,意态古朴生拙。书写时楷中兼有行意,在严整中增加了几分灵动。

从书风看,该卷与宋高宗书法在笔道、结体上有很多继承之处。在《陋室铭》中,不难看出,赵孟頫早年与古为徒,结字扁平,气势端秀,在宋高宗的基础上融入己意,但这种“己意”是非常有限的,有些笔划、结体还显得有些稚嫩,以至于其艺术性与中晚年的作品相比要大打折扣。当然,在后来的临习古人中,他博采多家,兼收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走出古人的阴影,成为一代大家。从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早年在艺术上的探索,从这点而论,其意义及其在赵氏艺术史上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02

文徵明:人书俱老,飘逸绝尘

文徵明的《陋室铭》是其84岁高龄时的力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纵57厘米、横31.3厘米,用笔沉稳内敛,人书俱老,飘逸绝尘,堪称古代行草精品中的精品。此帖署款:“嘉靖三十二年岁在癸丑七月初五日,徵明书,时年八十有四。”所书内容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文字略有出入,当是文徵明默写致误。

03

于右任:草书风韵,豪放洒脱

于右任的草书《陋室铭》则展现了民国时期书法大家的风采。其草书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笔力雄健,体现了“当代草圣”的艺术水准。作品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秉文先生,于右任。”的草书风格,展现了于右任独特的书法魅力。

除了上述三位名家,还有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元代书法家泰不华、明代书法家祝枝山、董其昌等人的《陋室铭》书法作品,各具特色。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陋室铭》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04

结语

《陋室铭》作为一篇传世佳作,不仅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在书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赵孟頫的雍容大气到文徵明的飘逸绝尘,再到于右任的豪放洒脱,历代书法家们用自己的笔触诠释了这篇名作的独特魅力。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你最喜欢哪位书法家的版本呢?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